第20章高夫人的建议(2 / 2)

李来亨若有所思,这听起来确实是很有可行性的办法。

既稳定了军心,效果尽管没有三太子亲自坐镇更好;又使清朝不至于产生足够的重视,会以为这不过是明军蛊惑人心的骗术。

李来亨眼睛逐渐亮了起来,脸上现出了喜色,赶忙躬身道:“多谢祖母指点,令侄孙茅塞顿开。”

高夫人摆了摆手,说道:“只是随便一说,如何布置,你还要认真考虑,或多找些人仔细商议。”

李来亨连声称是,已经坐不住,起身告辞而去。

屋子里安静下来,高夫人坐在椅中半晌也没动,眼睛在缓缓眨动,陷入了长长的思索。

………………

静谧的夜,繁星点点的天空,久久凝望,会产生一种幽远深䆳的感觉,也会让人的思维生出如同顿悟般的升华。

黄立时而坐在案前奋笔疾书,时而起身踱至窗前,望着夜空,望着山林,清醒着头脑,整理着思路。

为了提振李来亨、李岳等将士的战意和信心,他可谓是全力施展,又是坑道爆破,又是改造火药,还鼓捣出了地雷和木炮。

“先进的武器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实用的武器一定是最棒的。如果明朝等到火器成熟时再装备部队,或许历史就不是原来的样子。”

黄立并不觉得这些简单易造的武器就不能发挥作用,相反,如果运用得当,将给清军以重大的杀伤。

就算火器和弓箭,一个属于高科技,但却并不成熟,有着种种的弊端;弓箭却是传承几百年的老古董,但在火器发展初期,却能占据优势。

地雷、木炮都能被称为穷人的武器,但在军事历史上,却留下了它们的传奇。甚至到了现代,地雷还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之一。

其实,黄立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或者说是心灵的触动,却是来自于李来亨等将士。

这些人普遍没有太高的文化,在那个时代,通常会被称之为匹夫。

再往前追溯,这些匹夫不甘饥饿和暴政而揭竿而起,又被那些士绅官员称为“贼寇”。

但现在,这些没有受到明廷恩惠的匹夫们,却举着被他们推翻的腐朽的明朝的大旗,成了大陆上唯一在坚持抗清的武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曾经慷慨陈辞、世受国恩的士大夫和社会精英,现在活着的都已经扎起了小辫子,或是继续鱼肉百姓,或是为新朝歌功颂德。

而那些曾经杀良冒功的旧明军,换了身皮后,成为鞑子的帮凶,向抗清武装进攻,并奴役和屠杀百姓。

“可惜,李来亨等人奋斗了一生,却什么也没有改变,空守着‘忠义’之名奋战至死。而士大夫们和社会精英的滑稽戏,却是匹夫们光辉夺目的时代。”

黄立叹了口气,眼神也变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