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准备好钱(2 / 2)

李云珍喃喃道:“刘爷爷叫我不要。”

刘尚书先生听了这话,想了一下。这句话好像是他对李云珍说的,但他健忘,忘了。他说:“麻城的刘天河老人。我以前是兵部大臣。我怎么能不羞辱你?”

苏绪听了心中一动,道:“可是刘巡抚,黑水之大胜?”

苏旭虽然不太关心时事,但黑水大获全胜,攻打农民,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也是朝廷对蒙古的一大胜利,早已传遍天下。苏旭是不可能知道或者不知道的。

刘天河有些苦笑道:“不过是虚名罢了。”似乎提到黑水的凯旋,刘天和有些不高兴。他转移话题说:“怎么,你愿意拜我为师?”

苏旭立即敬礼道:“弟子拜见老师。”

刘天河道:“好。我这里有三版问水集,都是我治水的经验。这都是我一生的心血,除了我的医术。我现在精力不旺盛,也没什么好教你的,不过这几天还在楚花城。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然后刘天河让孙子取来一个厚厚的盒子,递给苏旭。

苏旭双手接过,打开。那是一整箱书,都是手写的。钉了三大叠。苏旭道:“师父请放心,弟子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刘天河笑着说:“我现在去见阎王,也不后悔。”

刘天和虽然觉得自己体质不够好,但也承受不了繁重的教学。但刘天河还是每天打电话让苏旭来找他一次,问苏旭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让他解释。

苏旭拿到了三版《问水集》,一般都有十几卷,分门别类地写了所有关于黄河中下游水利的问题。

读完之后,苏只觉得它大有裨益。

特别是在一些细节工程方法上,很好的弥补了苏旭的不足。

说实话,技术上苏旭没什么好理解的。毕竟他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寒窗苦读十几年,现代教育的成品,各方面都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即使他上辈子没学过水利,现在也在学,而且学得很快。

很多理论的原理都是混了十几年的教育出来的,但是现在看一些话,很有感触。一个电话和一百个电话。

但是,在具体的组织和施工中,以及在材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建设方法更多的是让百姓服徭役,这样一来。管理好这些非专业人员,让他们服从施工,能够准确完成任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太宽松。太松了,一般人听不进去。

真正在基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普通人很狡猾,不小的时候就被剥削。

不能太严格,更何况真的是杀人。良心能不能过得去,才走到这一步,施工能不能按时完成,都是个问题。

其中,就很有名。

权衡轻重并不比带兵打仗容易多少。虽然有形成文字的条条框框,但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形成文字的,必须以身作则。

苏旭好像又回到了导师身边,天天看文学,有空导师也给我说一两句。

这种熟悉的感觉很容易让苏旭进入自己的节奏。

但是刘天和不一样。刘天和觉得苏旭是个好人,数学上,机械上。每个人都有基础,不需要他多教。毕竟河工很多地方涉及到很多计算,很多机械。苏旭有这个基础,省了他很多事。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很简单。如果真的简单,刘天和也不会对儿孙失望。

只是苏旭学的太快了。

毕竟比起后世知识更新的迭代速度,任何人都要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更加强了苏旭的学习能力。当然,后世包括苏旭也只是白领中的一员,但在这个时代,这种学习能力,虽然不是天才,却远远超过了刘天河的预期。

这也让刘天和可以把更多的东西交给苏旭。

比如西北战车中的注意元素,还有刘天河在西北领兵时的火器使用经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吴国火器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名三眼器,是刘天河所创。

直到刘天河觉得自己除了儒学和医术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向苏旭学习的了。

但这么多年了,刘天河对那个敲门砖早就不熟悉了。而且医术也是需要基础的,就像李云珍和他的哥哥李二郎一样。她是在一本识字课本中长大的,这是一本医学书籍。可以说从小到大,不知道背了多少医学书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能接受刘天和的建议。

而苏旭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基础。

想指点迷津,学不会。

学生学得太好了,当老师既欢乐又有压力。

这一天,苏旭又来咨询了。例行回答完后,刘天河咳嗽了两声,说:“这个问题我考考你。”然后刘天和命令孙子把三个箱子拿上来。他对苏旭说:“你看。”

苏旭打开一看,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金玉,而是泥土。

普通人看的话,都是普通的土。不过苏旭早就学过刘天河的《问水集》,马上就知道刘天河让他分辨土。

这是内部人员的工作。

治水有句话,不是你老公弱,而是你没有好土。

但是每当大兴水利工程,最大的工作量就是土方量。无论是建夯土坝,还是挖河道,都要接触土壤。

虽然在一些危险的地方可以使用石堤,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河堤只能是夯土堤。

这时候就需要土方量了。把握土壤的性质有什么重要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都是土,但是对于修大坝的人来说,一旦用错了土,就是关系到大坝安全和百姓生命的大事。

苏旭认真研究了这三个盒子。

一个一个看,先看看土壤的形状,松散度,结块度,然后开始,抓一把,使劲推,再松一松,看看有些土壤会是什么样子。然后他指着第一个箱子里的土说:“这是巫山土,很难抱,很难压实。”他指着第二个盒子说:“这是灰土。如果你握得松,它就会松。如果用水冲它,它会立刻散开。”然后他指着第三个箱子说:“这是竖门土。除了这种灰罗土的特点,竖条纹容易开裂。”

然后他摇摇头说:“这三样东西不能用来筑坝。它们是禁忌。用这些土壤筑坝非常容易出事故。就算没有其他土作为万不得已的手段,也只能作为大堤内部来填,外面绝对不是一两尺。”

然后苏旭点点头,看着刘天和。

刘天河不置可否,说:“筑坝最好的材料是什么?”

苏旭说:“最好的自然是石堤,其次是三层土,再其次是两层土。”

石堤自然不用说了。混凝土也有各种各样的公式。光是刘天和给苏旭的账本里就有几十个具体的。用糯米汁和蛋清混合的顶层混凝土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工程中才能找到,坚如磐石。

其次,没有糯米汁和蛋清,只有石灰、沙子和黄土。

第三,还有就是三色不同土的压实,这种混凝土是劣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