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要想富先修路(2 / 2)

至于开荒的事,兵将毕竟是要保家卫国的,也不能总去做,崇祯还打算成立垦荒队,同样从属各个衙门。

既能让许多流民找到工作养家糊口,也能利用群体的力量,让地方上迅速得到恢复。

当然,银两的事儿崇祯皇帝也有考虑,不过恢复问题关乎重大,这个钱不能省,钱就是要花到刀刃上,才能看到效果。

大约在九月上旬的时候,崇祯率领凯旋的这部分禁军,终于来到了大明京师的郊外。

在将近五年前,这一带还没有什么建筑,可现在眼前却立起一座浩大的园林,这是工部督建的诸多烈士陵园之一。

那是当时东征吴三桂之后,崇祯皇帝看着横尸遍野的战场有感而发,当场定下的一个政策,每个陵园都有战亡将士家人组成的陵园留守司管理。

这个陵园留守司,并非是正经官派职称,他们只是些拿着微薄薪俸,累世照料这些烈士的普通人罢了。

冯铨还在内阁的时候,这些大工程往往都要经由其手,他的那些小伎俩,全都在崇祯的眼中看了个仔细清楚。

但为什么崇祯皇帝一直迟迟不去动,而且最后还让他功成身退了?

因为冯铨贪的恰到好处,也聪明的让崇祯没法杀他。

他贪,但他同样是对皇权忠心耿耿,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说什么,时候时候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他都是恰到好处。

这样的人,比那些伪君子要好得多。

东林党们号称‘清流’,可他们一样贪,甚至贪的更厉害,更离谱。

他们却早就对大明朝没了任何君臣之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崇祯刚穿越过来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才刚显露出整治东林的态度,这些贼子接下来做的,竟然是三番两次,用各种手段弑君。

从悍然闯宫刀杀、深夜暗杀这些堂而皇之的手段,再到后来御医投毒这等卑劣下流的暗中蝇营狗苟。

这些史书上的‘正人君子’们为了搞死自己,那是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什么,不就是崇祯动了东林党这个晚明巨大利益集团的蛋糕?

不就是当时的崇祯以为自己要去上吊,对他们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而且复设厂卫,换人想要去抓军权吗。

冯铨不一样,崇祯交代下去的差事,从最开始的民房复建,到眼前陵园督办,再到塞外归化城的重建,每一个大工程都是亲临现场。

甚至他还在工地风吹日晒,彻夜督办,对待大事上的态度,不知比那些正人君子们好到了哪里去。

说句实在话,就是那些个个自视高人一等的东林群贤,哪个能像冯铨这般小人、奸臣一样,到现场去盯着工期。

崇祯都曾派厂卫去暗中查过,冯铨督办的这些绝非豆腐渣工程,都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经得起多年使用,这就很说明问题。

其实冯铨在关键款项中贪的真不多,他甚至常常施粥救人,对崇祯所有的政策,全都如二五仔一样去支持。

他贪的钱还不足以对这些政策造成影响,更不足以让崇祯对他动起杀心,这就是那些东林党口中所谓的‘阉党’、‘奸臣’的可用之处。

即便偶有言行失措,崇祯提出一句,他们立即就会惶恐不知所措,用各种向皇权妥协的办法去追求弥补。

在他们眼前,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是上天之子,九五至尊。

可若是崇祯向东林表达了不满之情,他们会殿上撞柱,会临朝时声嘶力竭的骂你昏庸,甚至会抬着棺材来上朝,与你斗争到底。

他们想法同样美好,这样做即使因此死了,也能留个万世美名,成为后世争相谈论的铮臣风骨。

说实话,身为皇帝的崇祯,此时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这种看似是‘忠’,实则巨‘奸’的肱骨之臣。

朝中留几面如史可法、黄道周这样的‘镜子’没事儿照一照,那是好事,但如果朝堂上全是这些人,那可就离亡国不远了。

崇祯皇帝需要的,只是听话且真正有能力的人。

至于贪与不贪,这个问题自然需要利用厂卫来对他们加以遏制,但便是后世都没能彻底解决,遑论眼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