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更强的集权(2 / 2)

至于守兵,这些人就相当于整改前的各地普通城防明军。

守兵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操训也没有十分刻苦,但若是常人想要进入战兵,从而建功立业,守兵或辅兵是唯一的方法。

除日常的巡防以外,守兵还可以靠剿灭境内土匪、流贼或者长时间保持高考核,来获得升入战兵的机会。

并且崇祯还规定,每隔五年,五军都督府就要从全国的战兵中挑选一批,轮换到京畿一带驻防。

禁军不会从全国普选,而是会在每隔五年全国战兵调防到京军之后的三年,再从这一批京军中吸纳新鲜血液。

很快,内地各省的卫所被慢慢裁撤,卫所军也逐渐被战兵、守兵和辅兵所取代。

地方上正忙于土改,倒还没工夫多注意军队的这种变化。

不过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崇祯朝的一大革新。

除内阁议定的内地各省以外,云南、九边地区作为军事缓冲地区,那里的卫所会继续保留。

刚刚收复的辽东地区,也需要兵马常驻来稳固,所以崇祯打算在辽东地区重新设置卫所和奴儿干都司。

同内地的三级兵制一样,这些保留下来的卫所也会统属于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这是全国兵马名义上的最高统属,也是崇祯保证兵权牢牢在手的关键。

但凡是稍微有些战功的军将,身上无不挂着五军都督府的衔头。

明朝建国之初,大都督府总揽军旅、军政大权,建立五府、六部后,军旅、军政之权分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在崇祯刚刚穿越来的时候,军旅、军政之权却又渐趋统一于兵部。

在最开始的几年内,崇祯与东林党集团斗智斗勇,总算将全国兵权抓在手里。

在崇祯看来,军队应该被高度集中的皇权所统一。

如今兵权既已在手,崇祯要做的,就是将其向后世皇帝延续下去,避免出现自己死后被兵部和文臣分权的现象。

崇祯的看法很简单,兵权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而只有皇权紧紧抓着兵权时,地方或朝廷才不会有任何变故。

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军都督府不能裁撤,反而需要加强。

诚然,现在的五军都督府早成了兵部的附属,的确需要加强,但加强也需要一个度,做起来又很麻烦。

如果过分加强,造成武将的拥兵自重,朝廷管辖不及,反而会出现更大的乱子。

明朝前期大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权力的加强是一种进步,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

崇祯正在做的,是重新加强已经被削弱到极点的五军都督府,进一步打压文官集团。

统一于文官的兵部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加强太过的五军都督府军将们,则会对朝廷造成直接影响。

因此可以说,现在崇祯手上的大明,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强军队战斗力,又不妨害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

当然这种领导体制并不完善,兵部和朝廷对前线指挥干预过多就是其中之一。

崇祯皇帝取消太监监军,再裁掉了大部分无用的总督,正是避免这种干预的手段。

在全**队之上,将忠于皇权的禁军和京军设置为一整套体制的金字塔顶点,也是保证军权在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