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1十九(2 / 2)

满族民间文学,既有从肃慎、勿吉、挹娄、靺鞨、女真等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口头创作,也有满族问世后的作品,包括神话、说部、传说、故事、民歌和说唱文学等。

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描述三位始祖女神阿布凯赫赫、巴那姆赫赫、卧勒多赫赫开天辟地并降伏恶魔耶鲁里的情形,情节跌宕起伏,色彩神奇诡异,体现了原始艺术的超凡想象力。神话《女真定水》等,则展示了洪荒时代初民们与险恶大自然抗争的无畏气概。《长白仙女》是一则族源神话,称本民族是天上仙女来长白山天池躬浴时,误吞神鹊所衔朱果受孕,生下婴儿的子孙,后被改叙作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神话,仍为民间妇孺皆知。此外,有关民间神职人员萨满降妖禳灾的神话,也多有流传,其典型作品是《尼山萨满》。

“说部”是满族民间文学特有样式之一,它是一种由民间艺人创编并传讲的散文体长篇叙事文学,又被俗称为“讲古”,与中原市井间的说书艺术类似。每部作品的篇幅都很长,须把整部大作品分成若干分部来逐次讲述。搜集到的长篇说部作品有《东海窝集传》、《红罗女》、《金兀术的传说》、《两世罕王传》、《东海沉冤录》和《黑水英雄传》等十几部,普遍具有情节震撼人心、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气势夺人的艺术特点。因说部作品常以本民族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故多带有历史传说性质。而短篇传说在满族民间也有很多,像《萨布素买军草》、《火烧船厂》、《珍珠门》、《大马哈鱼》等,都是颇为脍炙人口的。

民间故事,以反映阶级社会现实生活者居多,《桦皮篓》、《泪滴玉杯》、《采珍珠》、《德青天断案》、《一夜皇妃》、《祖宗婆》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讲述出民族社会生活百态,凸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追求、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

满族民歌,可分为“萨满祭祀歌”和“民间小唱”两类。萨满祭祀歌是旧时在聚族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场合由萨满演唱的礼神之歌,其韵律、调式带有浓烈的原始艺术气息,所唱内容因不同氏族而异。民间小唱,又可细分为“渔猎歌”、“情歌”、“仪礼歌”、“时政歌”、“儿歌”等项,在不同的聚居地域,分别流传着《跑南海》、《大风天》、《摇篮曲》、《子孙万代歌》、《阿库里》、《出征歌》、《跑马城》等谣曲。

满族的作家文学,一般认为当从满洲民族形成之时计起,而不包含靺鞨、女真时代的文人创作。成书于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典籍《满文老档》(额尔德尼、库尔缠等著),中间的若干部分已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可视作满族书面文学的滥觞。

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太祖实录》和图理琛所著《异域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学习满文应用之书如《清文启蒙》、《初学必读》、《虚字指南》及《清文典要》等,是以汉文解释满语语法、读法、书法及造句的书。满译的汉文名著极为普遍,汉文名著大多译成满文。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扎克丹所译《聊斋志异》,将原书神态毕现地译出,文字表达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满族文化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清朝贵族昭梿所著《啸亭杂录》,就其耳闻目睹的清前期的制度、仪礼、事件、人物等,杂记成书,对研究满蒙及清代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是北京岁时风土的记录,现有多种外文译本。满族县令和帮额所著《夜谈随录》,反映了满族下层的不满情绪。清代满族还出现了不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顾太清)所著《天游阁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此外还有科德氏著《琴谱》、完颜悦姑著《花堁闲吟》、库里雅令文著《香吟馆小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