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宿命之敌(2 / 2)

回眸1991 葡萄无牙 0 字 9个月前

作为三星电子三大支柱产业:

家用电器,液晶面板和半导体内存,如今已经被强大的竞争对手废了两个半了。

一:

由于没有资金投入,液晶面板事业部等同于放弃,液晶面板生产线老化,科技投入几乎为零。

二:

格立集团死缠着三星电子家用电器产业不放,价格战燃遍全球。

金融危机刚刚度过,现在又有一众华夏家电厂商参与进来,让三星电子家用事业部日子过得更难过。

猛虎难敌群狼,这个产业算是半残了。

三:

三星电子半导体事业部,日子过得同样艰难。

好不容易熬过九七年金融风暴,到了九八年底的时候,国际内存芯片市场价格迅速回升,最多时价格一天曾经猛涨60%。

这时候,大西洋晶科出手了。

反周期扩张时期投产的三座八英寸晶圆厂与旗下全资子公司海力士,全部满产,用低价平衡市场,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一招,真正打在七寸上。

打的三星,美光,台积电,尔必达以及英飞凌这些内存大厂都非常被动,更不要提联电,联瑞,台晶,茂德,南亚这些小厂了。

大把捞钱的梦想破灭,暴利变得少了很多,前期血亏的大窟窿需要更长时间填补。

随之而来的,是下一步投入巨资发展新科技,更新制程和扩大产能的计划无疑就搁置了。

最起码,资金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星公司的十英寸晶圆厂计划,台积电和美光的十英寸晶圆厂计划都受到影响,不得不推迟到2000年度。

借此机会

财雄势大的大西洋晶科集团在1999年投产了两家十英寸晶圆厂,继续肆无忌惮地抢占市场。

计划中的价格联盟默契,一次又一次的被大西洋晶科打破,作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厂商,其他的厂商只能跟着大西洋晶科指挥棒运动。

随后,局面就一发的不受掌控了。

大西洋晶科集团率先研发出0.13微米先进制程工艺,领先市场主流0.35微米一个世代,并且迅速改造生产线投入流片,博取金字塔尖最丰厚的利润。

最新0.13微米制程工艺生产出的cpu芯片,性能更强劲,耗电更省,计算能力更强大。

米国英特尔,通用动力公司,ibm,大西洋商用机器公司,德州仪器,苹果公司先后成为大西洋晶科的优质客户,双手送上价值高达57亿美金的高额订单。

要知道,这里面最少有一多半都是纯利润。

这可是去掉晶圆生产厂巨额折旧费后的纯利润,简直令所有的厂家感到眼红心热。

这里面就要牵扯一个专业性的概念,晶圆厂折旧。

一般而言

晶圆厂要在两至三年内,计提折旧完毕,根据生产经营情况,最多不能超过四年。

在晶圆厂生产成本中,原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占比最高的就是折旧费计提,这也是很多晶圆厂亏损的主要原因。

必须尽快的返本,否则背负着高额负债,在企业经营中极其危险,也没有多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一家代表现代顶尖科技的晶圆厂,动辄数10亿美金。

最新的12英寸晶圆厂,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百亿美金,这样巨额投入不尽快的收回,背负巨额负债参与市场竞争太危险了。

不用竞争对手出手,只要不赚钱,巨额利息滚动就把自己压垮了。

所以说,世界各国电子半导体产业都有政府扶持,只是力度不一罢了。

唯独的一个特例,就是王氏财团。

依靠自己强悍的财团实力,企业联动,迅速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让人羡慕不已。

对于李建熙来说,真正找到了三星集团发展奋斗的方向,那就是:

走上王氏财团发展之路,打造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之路。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

是否还有这个历史机遇,让三星集团发展壮大起来。

作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窄口径行业,内存半导体生产厂商上马晶圆厂,由于生产工艺越发精密,高科技设备更加昂贵,投资额越来越大。

一家八英寸晶圆厂,十年之前投资只需要8亿美金,连

厂房带设备就可以全部搞定。

而今,却需要高达30亿美金投入。

仅一台光刻机,就需要投入数千万美金,一台蒸镀机,同样需要上千万美金。

生产现场几百台高科技设备,随着生产精度的提高越发昂贵,带来投资规模呈几何倍数的扩张。

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谁敢轻易上马新的晶圆厂?

李建熙敢,可惜米国老板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