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行军牢山(2 / 2)

梦绕大唐 大东南 0 字 9个月前

“阿史那贺鲁和朱邪孤注向来不合,两部数次攻伐,朱邪孤注大军死伤无数,被俘者精壮之士编入军中,女子皆为奴。此次反叛两部珠联,实为财色迷人之故。朱邪孤注昏聩无志,阿史那贺鲁送美女入帐,又许以千里草原之地,朱邪孤注适才起兵相助。阿史那贺鲁西入大食,朱邪孤注猝不及防,又无可去之地,其部距牢山不过两百余里。副总管既见突厥,定位朱邪孤注无疑。”

苏小义说的有理有据,很多事比他这个大总管知道的还要清楚,得到这样的结果让梁建芳很不好意思,不由老脸一红。

派出去的斥候都是一等一的聪明圆滑之人,在战阵上生死滚打了不下五年,左武卫最厉害的老兵,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队率的好材料。结果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一个只会在大营睡懒觉的家伙。

长孙无忌到底是赢了啊,梁建芳喟叹一声,有些无力之感。虽然长孙无忌的计策失败了,骆弘义这颗明亮闪耀的钉子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他没有想到骆弘义说的边粮不足居然一语成壑,成了大军失败的罪魁祸首。大唐向来重视边粮,自太宗皇帝开始就在边疆重镇大量囤积边粮,为的就是减少大军征战中对粮草的消耗。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突厥,不是吐蕃,不是高句丽,也不是波斯和大食,而是大军边粮的不足。

粮食的运送十分迟缓,途中的消耗也是惊人。往往运到军中之时只剩下不到三成。一路上人吃马嚼,消耗着宝贵的粮草。为此太宗皇帝采纳建议,置大仓,囤边粮。

和各地的义仓不同,没有兵部文书,边粮平日里谁也不敢动,即使是灾荒年月也不得开仓。为的就是遇战时以资大军。

可是这次边粮不足证明,大唐的边粮还是有很大的隐患,远不能支持一支大军的远征。

苏小义说的没错,即使大军撤退,也不能这么憋屈,左武卫向来眼高于顶,瞧不上其他的卫率,这次如果连点声响都没有就灰溜溜的回长安,哪里还有脸见程知节。这左武卫可是他的根基,赫赫威名就是他打出来的。

军令如山,老梁一声令下,十几个飞骑协令旗疾驰而去,分别去契芘何力、高德逸、薛孤无仁等部传达大军攻打牢山的将令。大唐的旗帜高高飘扬,人着甲,马上鞍,横刀在腰,箭弩贴背,大军起营开拔,直指牢山。断后的一支军队把雪屋悉数销毁,一点也看不出痕迹,连行军灶都用土填好再用白雪覆盖。大军的一切在这里都是秘密,大唐的智慧远比周边的邻居厉害,其他手艺传出去也就罢了,行军打仗是吃饭的本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万不可泄露。

薛讷是先锋官,五百骑兵于三十里外为大军开路,每人背箭矢三十,三担弓弩,一把横刀,一柄一丈有余的长枪,如此阵势分明是奔着杀人去的。既然突厥人在牢山,一路上说不得会遇到外出的敌军。如相遇则不用回禀,直接斩杀,确保大军不遇阻碍,直达牢山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