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上架讣告?)(1 / 2)

 编辑大大说要上架了,不确定具体是什么时候……</p>

先把讣告写了吧……</p>

从2023年12月27日开始,至今天2024年2月18日……</p>

我竟然写了有50天了!</p>

50天就是将近1/7年,还真是厉害呢,我这个人!</p>

而且我有意将“道心不稳”的单章修改成当初应该写却砍掉了的剧情,这样一来章节数会到达一个整数,即“100章”整!</p>

我在现实里是个话不多的人,有很多话想跟大伙说,既然有这个机会,就多说一些好了……</p>

你这个人未免也太孤独了吧,喂!</p>

虽然在“道心不稳”那個单章里已经说了很多了,但终究感觉还是不太够。</p>

以下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书前的动机和心理”,第二部分是“写书至今的体悟”,第三部分是“今后的更新”。</p>

——</p>

【一、开书前的动机和心理】</p>

(1)缘起</p>

在决定开始写这本书以前,狭义上而言,咱其实已经有将近五年没有怎么看过网文了。</p>

广义上来说,倒是会经常看到和网文有关的消息,尤其是火出圈的那几本,诸如《诡秘之主》、《命运之环》、《道诡异仙》、《黎明之剑》、《深海余烬》、《赤心巡天》这些。</p>

至于其他的,emmm……</p>

完全没有听说过,更妄论去仔细看。</p>

而且即便是最火的《诡秘之主》,我也仅仅看了十万字不到,《命运之环》更是五万字左右就不看了,《道诡异仙》只看了三章,《黎明之剑》和《深海余烬》看了十多章,《赤心巡天》更是第一章都还没看……</p>

这不是完全没看过网文吗,你这个家伙!!!</p>

啊……确实呢……完全和当代网文脱节哩……</p>

对当下网文的了解完全来自到处传播的烂梗(悲)……</p>

至于为什么会有了写网文的想法,还是得从咱去年的状态开始说起了。</p>

1、混沌的三年</p>

三年前,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牲,咱做了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的决定——考研!</p>

那一年怎么说呢……?回想起来跟决定写这本书时的状态挺像的。</p>

本来是能有保研的可能性的,但咱本专业是管理学,如果保研的话只能保到本专业,而我不想继续学本专业,想顺从自己的爱好去进行选择。</p>

于是我开始思考,若是考研的话,选什么专业好?</p>

一开始想考汉语言文学。</p>

我从小就喜欢读传统文学,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也有一个想要写出《沙丘》、《魔戒》和《冰与火之歌》这种殿堂级幻想作品的野心与冲动。</p>

自打上大学以来,买了很多汉文方面的专业书籍去读,比如钱理群先生的《解读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叶蜚声先生的《语言学纲要》、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等等将近十来本专著,或是硬啃,或是蹭课,把它们都至少学了一遍。</p>

此外,还钻研了很多有关创作方面的书籍,比如编剧方面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和一系列美国畅销书创作经验合集。</p>

如若按照这个思路来选择,考汉语言文学自然顺理成章。</p>

可咱的思路显然过于清奇了。</p>

出于在大二时疯狂蹭汉文课的经验,以及当时一位汉文教授所言的“学汉文的不一定写的好小说”,我个人得出了“学汉文更多的是做文学评论而不是文学创作,很容易失去创作时应有的灵性”这样的结论,因此在明明已经有了很多前期准备的情况下放弃了汉文。</p>

(关于这个结论,当时其实与那位教授聊了很久,再结合眼下国内文坛,科班出身的文学大家确实不多,个人最喜欢的仅有一个刘震云。)</p>

不选汉文选什么?</p>

稍加思索后,咱把目标定到了历史学上。</p>

一方面,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史能学好文一定差不到哪儿去,而且还能为后续写文积累很多素材;另一方面,咱个人历史学的还是不错的,中招考试时历史拿了满分,高考时历史估分在85左右(地理也不错,只有思想品德拉了胯),有着足够深厚的积淀。</p>

如此一想,咱便锁定了某中部顶尖院校的中国史,开始了备考之旅。</p>

花了一百多天的时间,把从小就拉胯,直到大四都没过四级的英语考到了英一将近70分,全线过了分数线,成功进入复试,然后……</p>

然后复试时拉了大胯,不得不考虑调剂的事。</p>

因为考的是313,第一志愿的院校等级又足够高,所以调剂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难,很快就找到了下家。</p>

但是真正开始读研后,发现调剂前后两个专业的跨度实在太大,大得远超我的想象,而且院校也实在不如人意,各种杂乱的事务堆积在一起,越读心里面越赌,加上疫情那压抑的气氛,我很快就有些玉玉了,向学校申请了休学。</p>

休学在家,越想越觉得当初不应该接受调剂,完全不如趁着心头还有股热气和郁气再考一次。</p>

趁着这个想法,我去年年初,先是去亲戚家的机构打着杂学一直想学的编程(本想学Unity,奈何去打杂的亲戚家机构里学Unity的人太少,根本开不了课,思来想去便先学了Java),后半年看时间还有120天左右的时候,把还差2个月才学完的Java课程停下转去备考。</p>

状态如何?很差,完全比不得第一年,实际有效的复习时间可能不足60天。</p>

硬撑着复习了将近一百天,很快就到了12月。</p>

2、临考前不复习看小说</p>

最后一个月,肖四寄过来之前,实在太过于压抑,先是到B站看到了丁胖子金牌讲师整得大活,随后不知脑子怎么抽了把几年都没下载过的起点App下到了手机里。</p>

因为我是个中度宅(中度不是重度),所以直接点开了轻小说分区。</p>

扫了一遍排行榜,看到了很多攒劲的小说,越看心里面越悸动,以至于把复习的事都抛到了脑后,肖四只背了一遍就上场了(对比之下,我第一年把肖四背了10遍)。</p>

今年肖老压中了很多题,而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浅淡的印象,简而言之……就是可能寄了。</p>

考完试也懒得想那么多了,继续把那些攒劲的小说在几天里看完,趁着上头的劲儿以及一个小小的脑洞,便开了书。</p>

考研25号结束,这本书是27号发出。</p>

大伙应该能看出有多仓促了吧,哈哈哈哈……</p>

从有构思到开书,或许没超过十天。</p>

这便是本书的缘起。</p>

(2)框架构思</p>

虽然开书仓促,也对网文现状完全没有认识,更对类型文学不太感冒,但既然开了书,便不能那么随便。</p>

我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选择了一个较为稳妥的参考对象,即以莎翁的《哈姆雷特》闻名的“王子复仇记”为骨,作为整本书的剧情框架。</p>

为什么是“王子复仇记”?</p>

因为它太经典和稳妥了。</p>

从古典时期算起,《荷马史诗》里的两个故事本质上都是“王子复仇记”的框架。</p>

后续到了印刷机时代,以其为蓝本的畅销书更是多如牛毛,且不论《堂吉诃德》讽刺的那些骑士小说,仅是《基督山恩仇录》便足以彰显其长青不衰的生命力。</p>

再到现代米帝那些名声大噪的超级英雄漫画与电影,无一不是在“王子复仇记”上的变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