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二十五骑(2 / 2)

李邦华到底是历尽千帆的老臣了,他也很快就从惊奇中恢复了过来,看了看朱慈烺,又看了看围在他身边的二十几骑,小心翼翼地开口试探道:</p>

“殿下此番是要......突围出城吗?”</p>

朱慈烺看到李邦华如此神情,哪里还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这可是一個知兵的老臣,执掌过京营,十几万人马都治理得卓有成效,对于他二十几骑就想要突围出城的想法,自然是觉得异想天开的。</p>

“本宫奉父皇之命,趁乱突围出京,南下应天继承大统,还请孟翁随本宫南下,辅佐本宫中兴大明,恢复河山。”</p>

朱慈烺语气十分坚决,随即也和刚刚对周世显一样,将崇祯要殉国的决心,说了出来。而想要说服李邦华这样的老臣,他自然还得再借一借崇祯的名。</p>

其实,李邦华并非固执己见的人,也绝对不迂腐。</p>

早在二月,他便秘密上书,请求崇祯皇帝固守京师的同时,仿照永乐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p>

而好几天没有得到崇祯的回复之后,他又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南直隶的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南京。</p>

崇祯皇帝收到奏疏之后,其实是动了心的,但最终还是因为不愿背负丢弃祖宗社稷的罪名,想要大臣在朝堂上主动提出,以便今后出现争议的时候甩锅而错失了时机。</p>

要知道,这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可全都是人精啊,谁又愿意承当这个责任?</p>

于是乎,李邦华的提议都没能落实,一直到李自成攻破昌平,兵临北京城下,时局再也无可挽回。</p>

但现在,崇祯要殉国,他作为臣子,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台阶下。否则,他自己都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更别说让其他人闭嘴了。</p>

如果说别人不在乎所谓操守,那一生廉洁奉公,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李邦华,恐怕就是真的在乎了。</p>

所以,这个“托孤大臣”,李邦华必须要当,而且也只有当了“托孤大臣”,他才能在南下之后,执掌大权,为朱慈烺实现政治目的出力。</p>

政治上的事情,名正言顺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定会处处受到掣肘,特别是朱慈烺的权力,原本就来自于明廷的法统。</p>

李邦华听罢,其实也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蝼蚁尚且偷生,他又如何一心求死呢?</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