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十万强军(2 / 2)

“史部堂说得没错,北伐之事,着实需从长计议,当前最紧要的,便是巩固南方各省民心,择首辅,组内阁,使各部运转如常,恢复朝廷威严,然后才是选名将,扩军备,议战守,严赏罚......”</p>

而随着史可法和徐弘基这两个文臣和勋贵之首出言,左都御史刘宗周,右都御史张慎言,兵部侍郎吕大器,忻城伯赵之龙,诚意伯刘孔昭等人,也齐齐出言应和,便是刘泽清,都跟着说了几句敌情不明,粮草不足的话。</p>

由于此前朱慈烺选择了直奔凤阳平逆,而非南下,等待诸将的拥护,此时便是所谓从龙首功的高杰,在这样的场合,也不敢跋扈,只能是小心翼翼地跟着应和几句。</p>

毕竟,现在朱慈烺就算马上要登基,这天子也不算是他们立的,相反,若是要追究他们当初在消息未明的情况下,企图拥立福王的罪责,他们也只能担着。</p>

而不只是他们,南京的那些文臣勋贵们,也同样如此,他们此时都没有拥护之功在身,便也就没了原本历史上在朱由崧面前嚣张跋扈的底气。</p>

“南方诸省不是还有数十万大军吗?难道都不能一战?”朱慈烺依旧没有松口,甚至继续搬出了所谓的崇祯遗言来压服众人:</p>

“若是不能北伐,恢复江山,本宫岂不是成了一个违逆父皇,对不住祖宗的不肖子孙?这南下登基,继承大统,又有何意义?”</p>

此言一出,大堂之上更是鸦雀无声。</p>

朱慈烺必须要第一时间确定“北伐”这一政治正确和南京朝廷的第一准则,此时已经殉国的崇祯皇帝,还有他的所谓遗言,是这些文臣武将们,无论如何,都不敢出头违逆的。</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