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应天兵器局(2 / 2)

张煌言在李邦华的授意下,把所有工匠都集中起来之后,将制炮,制枪,制弓弩,制甲的工匠都留在了“应天兵器局”下属的各个武器工坊之中。</p>

而其余类型的工匠,手艺精良的,同样是留在“应天兵器局”,水平差一点的,则是分到各个军营的兵器工坊,做一些兵甲火器的修修补补和铅弹,箭矢等消耗性武器的制造工作。</p>

“应天兵器局”经过了张煌言和几個负责工坊事务的兵部官员讨论策划之后,分为了:火炮,火枪,弓弩,刀枪,盔甲,盾牌等等十几个工坊。</p>

各种冷兵器自然是本土工匠的强项,弗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等老式火枪火炮,在备料充足的情况下,大明的本土工匠也能制造出质量优良的产品。</p>

而朱慈烺计划中将来装备大军的新型火枪火炮,则暂时还需要从澳门购进,兵部已经开始着手从澳门的工坊中挖人,那里有很多手艺了得的汉人学徒。</p>

不仅如此,兵部的官员出发前往澳门的时候,朱慈烺还吩咐了对方一定要多买一些武器制造,兵法军阵相关的书籍。</p>

他打算将那些从澳门买来的武器制造书籍翻译成汉字,然后再印刷成册,为之后建立专门的工匠学堂,批量培养工匠做准备。</p>

这自然不是说大明的工匠不会打造新式火器,但能依着葫芦画瓢造出来,和明白里面的科学理论,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径比,甚至是模数,进而不断发展火炮技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p>

否则,便极有可能像满清一样,造的炮越来越大,外形越来越花哨,可是威力却越来越小。</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