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策和中策,这也太奸了(2 / 2)

兴汉 神纹本神 0 字 2个月前

第一步,避其锋芒,保留有生力量,消耗曹兵的钱粮军资。</p>

第二步,曹兵劫掠县乡,激起军民同仇敌忾的情绪,形成哀兵之势。</p>

再有对兖州之乱的先知先觉,只要操作得当,郑牧不仅能退曹操之兵,甚至还可以让曹操无家可归!</p>

虽说刘备不同意弃城保军的计策,但郑牧并未因此而遗憾。</p>

口称上策,其实是在试探刘备的策略的敏锐力,以及是否如传闻中的一般有仁德之心。</p>

郑牧盛赞道:“刘豫州宅心仁厚,若徐州刺史是刘豫州而不是陶使君,必是徐州士民之福。”</p>

“郑县尉切勿如此说,备何德何能,能胜过陶刺史?”刘备脸色一变,连忙转移话题:“不知郑县尉,可还有其他良策?”</p>

郑牧故作沉思,徐徐而道:“上策不可取,那便只能用中策了。”</p>

“刘豫州可在郯城以西的沂水东岸,构建营寨。”</p>

“若曹操攻营,则死守不出,若曹操攻城,则出兵偷袭,若曹操转而攻营,则撤回营中死守。襄贲城的兵马,亦会伺机而动。”</p>

“此计名为:两城一营,掎角之势。”</p>

“其核心便是:避其锋芒,击其必救!哪怕曹操近在咫尺,刘豫州也不可正面迎战。”</p>

“原本此计,只要郯城之将配合,就无需襄贲城的兵马协助,但考虑到陶使君的胆量和用兵之能,郯城之将若轻易出城,极有可能被曹操将计就计,反夺了郯城。”</p>

郑牧的中策,同样是以避其锋芒、保留有生力量为主。</p>

虽说刘备有步骑五千,但正如诸葛瑾说的一样,刘备对四千丹阳兵尚未完全掌控,步骑配合的默契太差了。</p>

青州兵虽说单个战力不如丹阳兵,但青州兵有人数优势,又有曹操这个擅长用兵的大将居中调度,足以弥补单个战力的差距。</p>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由曹仁统帅,如今动向不明,这也是郑牧不得不提防的。</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