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戒严制度(2 / 2)

皇帝觉得可能会有战乱,直接发布戒严令。群臣如果觉得没必要,自然会请求皇帝结束。</p>

皇帝不愿结束的话,如果群臣有胆量哭请,皇帝除非像大礼议一样把群臣下狱,否则就得召开朝会,下诏结束戒严。</p>

如果群臣没有胆量哭请,那就让皇帝继续戒严,袁可立也不会同情他们。</p>

强势的皇帝可能做到长时间维持戒严,但是只要皇帝稍有弱势,群臣就会把权力夺回去。</p>

可以说,只要戒严制度存在,只要皇帝在这个制度框架内夺权,群臣就不用担心大明出现太祖成祖那样的皇帝——</p>

没有皇帝能一直维持强势,一直维持戒严令。</p>

除非哪位皇帝废除戒严制度,用其它制度代替。</p>

“陛下亲自制定戒严制度,他自己肯定是不会废除的。”</p>

“以后陛下和朝臣的争斗,很可能围绕戒严令。”</p>

敏锐地察觉这一点,袁可立果断答应了皇帝有关戒严令的提议。同时还换取皇帝承诺,不会用中旨颁发诏令。</p>

甚至在是否延续戒严的朝会级别上,他也要求皇帝明确为常朝以上。避免皇帝通过控制常参会议,一直维持戒严令。</p>

在他看来,戒严制度实施后,戒严令的发布和结束,就是放在台面上的权力博弈。一切都堂堂正正,看皇帝和群臣哪边更强势。</p>

至于皇帝说的战乱,袁可立暂时看不出来。也不觉得大明的情况,到了需要戒严的地步。五年前的白莲教叛乱,就是他和赵彦等人解决的,即使发生民变,也只是个小问题。</p>

袁可立这种想法,在大明群臣心目中普遍存在。在他们看来大明只是稍有困难而已,只要众正盈朝,自然能够解决。</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