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四大贤后】(2 / 2)

李世民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从来没有的。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他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后宫依旧(www.hao8.net)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

长孙皇后先后为李世民生3子4女。3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和哥哥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祈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世5年多了,李泰夺嫡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名将马援之女)的过失。她认为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致使他们权势熏天。她的《女则》,记录了古代后妃的得失和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告诫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堪称古代皇后教科书。她还对手下人说,“这是我写了使自己警惕的。妇人之言。不想让皇上知道,你们一定不要乱讲。”等到长孙皇后逝世了,宫女们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后更加悲痛,他拿给亲近的大臣看。并且说。“皇后这本书,足以永垂不朽了。她每次都能规劝我认真对待进谏,弥补我的不足。以后再也听不到了。我失去了一位辅佐我的最亲近的人,这太让人伤心了。”李世民下令把这本书印刷发行。供人学习。

她的离世,好像使大唐所有子民失去了共同的母亲。大家在和李世民一道悲痛之余。还写了很多诗作来缅怀这位贤后。比如,唐朝大历史学家、诗人李百药,就写下了《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言辞悲切,使人读后无比伤感。并且,能明显感到这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绝非虚伪的应付。

甚至到了明代,一代名臣、万历首辅(相当于总理)张居正还为她写了一首《长孙进贤》,以示崇敬: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有大才,但明朝人认为他很刻薄。这个人一般是不会随便夸奖别人的,尤其是一位古人。张居正的诗作,正是从政治家角度对长孙皇后作出的历史褒奖。时间相隔近1000年,还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舍长孙皇后其谁?

而长孙皇后本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题为《春游曲》的诗。让我们了解到,这位集女性贤淑美德于一身的皇后并非刻板僵化、不解风情之人,相反还是文才出众、感情奔放呢。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www.hao8.net)有名。

这首诗艺术水准甚高,属于唐诗中的杰作。我们好似看到:在桃花红艳的春日,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无怪乎,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妖娆多姿,踌躇满志!英年早逝,可惜啊!

后人综合长孙皇后的种种优秀表现,还把她誉为“中国历史上四大贤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之一,可谓盛誉之极。而我们了解长孙皇后,经常是从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执政的失误,并保护忠诚得力的大臣的故事开始的。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