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唐明皇13】(2 / 2)

宇文融少年是不是很喜欢读书,特别是对诗词歌赋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学堂上,夫子在教古文时,他也只是人云亦云,没有特别的天分。

成年后,宇文融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有录取,所以只能走门荫的路线。本来按照规定,他祖父曾经加银青光禄大夫,可以荫一子从七品下,荫一孙从八品上。但因为宇文节曾经被流配,宇文融出仕时难免受到影响。所以不是太顺利,经过一阵子资历的累积,在开元初期,才当到到富平县主簿(正九品上),按照这种情况,宇文融根本没有机会爬到太高的位置。

但宇文融并不因为自己担任的是小吏就自暴自弃,他似乎天生对管理财政有天赋。在富平县主簿的任上,整个县的户数,应缴纳的税赋,田地数的账目,都一清二楚。富平县属于京兆府,在京兆府的县份中,富平县总是在最早就将应交的赋税缴齐,而且财政帐目一清二楚,富平县令觉得自己有这个部下实在是太幸运了。

有一天,时任京兆府尹的源乾曜到富平县巡视,县令照例要向府尹汇报该县的状况,但县令报告的七零八落,而当府尹问一些细节问题时,县令更是一问三不知,源乾曜觉得很奇怪,因为富平县平常表现在所辖的县中是最好的,为何县令表现这么差?

眼看县令无法招架,宇文融决定挺身而出,他告诉源乾曜,县令因为前一阵子身体不好,这些地方事务都是由他代为处理,可否由他来代替县令回答府尹大人的问题?

源乾曜看了一下这个三十来岁的主簿,面貌并无特殊之处,但跟他的目光相对后,对方一对眸子透出精明干练的神气,叫人不敢小视,不禁有些动容。

(近日更新)

源乾曜随口问了一些县里的状况,例如当地的农产状况,农民生计,征税情况等,不料这位主簿侃侃而谈,其中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位主簿对这些问题不但完全了解状况,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人,如您所知,富平县在京兆附近算是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加上靠近京城,当地豪强结合朝中官员或是皇亲,在这里占有土地超过政府规定的有很多例,而且大多是比较肥沃的地段。自开国以来,这几年没战乱,人口增加很快,土地不够分配,再加上有不少人在荒年时交不起租调(唐朝的税赋政策为租庸调;简单说,租就是缴交粮食,庸就是服劳役,调就是缴交布匹),就将土地转给当地豪强。如此一来,贫者越贫,最后只好流亡他乡,所以本县人口这几年下降的很快。”

“另外为了逃避租调,本县还有很多人利用关系取得僧籍,这样就可以不用交纳赋税。这些人不但将原有的田产出租给别人收取田租,还娶妻生子,或是吃肉喝酒,不守清规。”

源乾曜当京兆尹的这几年,对下属的这些县份也有所了解,就他从别的县份所听到的消息,这位主簿所讲的,大抵是事实,但过去没有人讲的这么明白,这么透彻。源乾曜不禁想了解,对这些问题,眼前这个人是否有什么解决之道。

“那你认为朝廷该如何处置?”

“小人只是区区一个九品主簿,大人所问的问题,题目太大,应该由朝廷重臣来商讨,非小人可以置喙。”

“但说无妨,权且当做是纸上谈兵,如何?”

“大人既然这样说,小的就斗胆试言几句”

这时源乾曜看到眼前这位小吏似乎一下子变高大了许多,脸上也充满了自信与光彩,他情不自禁的集中精神,听着这位小吏在那儿侃侃而谈:

“小人认为,当今第一要务,乃在于括户(检校户口)。当今各州县,人口流动迁移甚多,但各州县因为自身原因,增加人口的州县不愿主动提报,以免增加租调负担;而人口减少州县,少数据实以报以减轻负担,更甚者担心户口减少会使考评被列为下等,于是不上报,这样所增加的租调需要有出处,就会被摊派到没有权势的老百姓身上,增加他们的负担。”

“如果进行括户,朝廷就可以知道各州县的实际户口数量。对于流亡的户口,我建议凡是已经在当地占有田地者,应该命令他们调整户籍,归为流亡所在地州县的户籍;至于没有占有土地的户口,可以由政府补贴旅费,命令他们前往户口较少的地方,如江南/岭南等地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土地,朝廷在租调上给于适当的优惠,以资鼓励;另外如果有愿意返乡的,州县因该协助他们取回被侵占的土地,或是调整职田(朝廷发放给官员的土地)及寺庙占地的田地,这些田地也可授予返乡的流民,如此一来,流民得以安置,朝廷对租调有所掌握。加上籍户口数必然增加,朝廷财政也可获得喘息,遇到天灾或是边境有战事时,才有余裕来处置,这是一举多得的善政。”

源乾曜表面虽然不动声色,心中却是十分佩服。听完后,他问了一句:

“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宇文融!”

“平昌县公宇文节可跟你有关系?”

“正是先祖父!”

“好,宇文融,我记住你了!哈哈哈……”说完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