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 章【唐明皇35】(2 / 2)

安禄山早年在玄宗面前逢迎之时。多次与杨贵妃见面,对杨贵妃的美貌**非常动心。听说她的死讯,安禄山叹惜数日之久。

据说。天宝年间曾流传过术士李遐周的诗句:“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还有民谣说“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直到此时。方才一一应验。

马嵬之乱结束之后,玄宗继续向蜀地逃去。

出发之时,当地百姓请命,要求留下太子李亨领兵破安禄山。玄宗无可选择,只得应允(长江后浪推前浪,防不胜防)。

半个月以后,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他一生忌惮儿子夺权,最终还是输了。

为了不让父亲咸鱼翻生,李亨表现了格外的“孝心”,当玄宗于八月抵达蜀地之时,侍奉的宫女不过二十四人,“护扈”的官吏军士倒有一千三百多人;一年后,当李亨终于收复两京,迎请“太上皇”李隆基回銮时,他的“孝心”更是有增无减:到扶风去迎接老父亲的是足足三千精骑。

玄宗黯然地开始了他的“上皇”生涯。

这时候,他回想起了梅妃江采萍,派人四处寻找她的消息,结果做了一个梦,梦里梅妃诉说自己在长安陷落时死于乱兵,葬在池东梅树旁。后来果然在温泉池边的梅林中掘出了梅妃的遗体。宦官为了安慰玄宗,便拿出梅妃的写真画像给他。

玄宗对像叹息,题诗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更让玄宗难以忘怀的当然还是杨贵妃。

据说玄宗曾梦至“东虚府太一玉真元上妃院”,在院中与杨贵妃隔屏而坐,问贵妃“碧海无涯,仙人路绝,何计通耗?”杨贵妃回答说:“若遇雁府上人,可附信矣。”?

不久,果然有一个蜀地道士杨通幽求见玄宗,说自己“有李少君之术”。玄宗大喜,立即命杨通幽寻杨贵妃的魂魄与自己重会。道士没有将魂魄带来,倒是带来了半副金钗钿合,还有杨贵妃与玄宗天宝十载七月七日“愿世世为夫妇”的私语。这个传说直到几十年后,仍然使白居易心旌动摇,写进了他的名篇《长恨歌》之中。

诗人的想象是美好的,然而李隆基的晚年却是孤独寂寞的。

乾元三年七月,玄宗被肃宗张皇后和李辅国合谋软禁于甘露殿,九天后,身边跟随多年的近侍高力士流配巫州、王承恩流配播州、魏悦流配溱州。

上元二年(公元762)四月,七十八岁的“上皇”李隆基在窘迫中逝于西内神龙殿,比他的儿子早死十三天——一千二百多年之后,历史又再次重演:慈禧太后与光绪也前后脚的工夫离开人世,成为又一桩宫闱迷案。

死后的唐玄宗李隆基能够与杨贵妃相遇吗?

后人所知的事实是:杨贵妃死后虽说曾加以改葬,但是为人所知的贵妃墓仍然在马嵬坡;陪伴玄宗一起葬入泰陵的,是他早已淡忘的一个女人肃宗生母杨贵嫔。

魂魄相依,只怕也只是一个梦而已吧。

杨贵妃算不得好女人,不过说句实话,真正对安禄山姑息养奸的应该是唐明皇和李林甫。至于杨贵妃对家人很娇纵吗?那绝对是的。只不过那应该更是唐明皇的意思。

老头儿承平日久,已经无复当年气慨,他自己就沉湎于奢侈,当然也就觉得外家毫不出奇。

一斛珍珠送失宠之妃,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舍得出这个手?

大唐天子一讨赏,大姨子秦国夫人就眼都不眨地就端出了几十万,皇帝还乐得屁儿颠,毫无必要的反应和警觉。

上有所好,下才能有所效。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浅一点,或者爱得明智一点,不让她的堂兄杨国忠作大官,所有的灾难都不会发生,李隆基会和杨玉环恩爱白头,杨玉环会风光一生寿终正寝,也不至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为泥碾作尘”,她的家族也不会灭亡。李隆基那糊涂过份的爱不仅害了自己的国家,也害了自己倾心挚爱的女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杨玉环不是那样温婉美丽,李隆基也不会在温柔乡中陷得那样深,究竟是谁的过错,还是女人的美丽惹的祸。安史兵变的后果是惨重的,战区的生灵减少了十分之九,黄河两岸的臣民挖树皮掘草根充饥,用纸糊的衣服御寒,繁华盖世的洛阳成了一片焦土。经过这场巨变,唐王朝的强盛时期结束了,自此进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落。中国成为世界帝国的希望也自此化为泡影。杨玉环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