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大周王朝】(2 / 2)

不光自己读。还特别指示赵普也要跟着读。赵普为人非常听话,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一鼻子就闻出自打赵匡胤上台之后,武将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读书做好学问才能出人头地,如果再不给自己充电,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势了。

于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关进自习室里来读一会儿书,而且赵普这个人学习还很有窍门,专挑精华去学。没用的一眼不看,所以从始至终都只看《论语》这本书,而且光看上册,连下册都不肯看。

这一看就是几十年,《论语》的上半部分被他看得滚瓜烂熟,所以人送外号半个论语专家。

赵普也为此洋洋自得,时常跟人炫耀自己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将同代那些大儒们一个个说得哑口无言。

这一天晚上,赵普仍在翻他那半本《论语》,突然家人来报称:“官家(皇上)到了。”赵普听完之后。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出门一看,赵匡胤已经进了院子,赵普急忙将他迎进屋内。过不多时。赵匡胤的弟弟,大内都点检赵光义也赶了过来。

赵普一看这个架势,感觉要有大事发生,但赵匡胤不肯明言,他也不便多问。三人都是滚在一起多年的老伙计了,也不需客套。就由赵普差人生上火炉,三人围炉而坐,架上烤肉后饮酒闲谈。

此时,屋外大雪飘飞,屋内却被火光映得通红,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起先,三人聊得都是些杂务,但酒至半酣,赵匡胤话锋一转,向赵普问道:“自唐季以来,海内分崩,诸侯擅守,朕欲扫灭群雄,混一天下,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这是一个绝大的题目,赵普也不肯轻易表态,于是反问道:“不知陛下意欲何为?”

赵匡胤心中已有定见,但不肯直说出口,故意反向说道:“北汉为国之深仇,朕欲先灭此朝食,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赵普听完沉默(www.19mh.com)良久,半晌才道:“陛下既然早有定见,臣无话可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对信号,赵匡胤听完立刻追问道:“先生有话但说无妨。”

赵普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北汉虽小,却独当契丹、党项两面。

北汉若灭,则吾独当之。何不俟削平诸国后,再取北汉,以此弹丸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闻言大喜道:“朕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赵匡胤是否真是和赵普想到了一处,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这是由于赵普提出的那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是从后周名臣王朴的《平边策》中提炼出的精华,早在柴荣时代就已经在国内占据了主导地位。

王朴是赵匡胤非常敬重的一个人,据说在赵匡胤登基之后,有一次造访功臣殿,突然一阵风吹来,将殿门吹开,正好有一尊雕像与赵匡胤相对。赵匡胤一见那尊雕像塑得是王朴,立刻整好衣冠,肃然礼拜。

周围人等都很诧异,就对赵匡胤问道:“陛下贵为天子,王朴不过就是个前朝的大臣,犯得上这么礼敬他呢?”赵匡胤却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很严肃地对左右人说道:“此人若在,朕不得着此袍。”

看得出来,赵匡胤对王朴非常敬重,那么他对王朴最早提出的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当然也是高度认可。

然而,这毕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国策,一旦确立,就不容更改,所以赵匡胤也很有必要再正式作出决定之前,来征求一下赵普的意见。

而赵普既然也对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情有独钟,君臣之间达成了共识,那么这项基本国策也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正式拍板了。

“雪夜定策”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它标志着结束五代乱世的基本策略正式确立,并即将赴诸于行动。

然而,在正式发动全国统一战争之前,赵匡胤还有一件更加迫切的事情亟待解决,这就是他必须要改变自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专横跋扈的恶劣作风。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算是打得下江山也守不住,即便是能够做到统一,也不免再度分裂。

乱世仍将延续,北宋也无法逃开沦为五代之后第六代的命运。然而,武将骄悍的风气毕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五代中的历代帝王也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多次的尝试。

但每一次努力,却往往惹得流血厮杀、烽烟四起,甚至招来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那么,赵匡胤又要靠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最终他又能否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赵匡胤平定二李之乱后,某日召见谋臣赵普,对他说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这就是向赵普询问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

赵普做出了如下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这番话,把天下祸乱之源归结于藩镇势力太重,说得有一定道理。

唐朝就是亡于藩镇之手,五代之中后梁起于汴州,后唐、后晋、后汉起于河东,后周太祖郭威在魏博起兵,可以说五朝皆出于藩镇,后唐、后汉更是直接亡于藩镇之手,可见藩镇势力在五代的影响力之大。不过这一问题,在后周时期就已经被柴荣所认识到了。(未完待续。)“”,看最新最全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