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多尔衮的果断(2 / 2)

明末求生记 名剑山庄 4305 字 2019-10-24

受苦的还是北方百姓。

为了一口饭吃,少不了想当兵的百姓。这样一来,清军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当然了这个设想之中,多尔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拉拢明朝留下的九边将门,在政治上也要分他们一杯羹,只要让他们与满清站在一起,赢得他们的支持之后。

这数十万绿营兵才能掌控在清廷手中。

这一点,多尔衮觉得并不是太难,原因很简单,所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就老奴本身来说,他即便是再往身上贴金,也洗不掉老奴李成梁部将出身的。

也就说,他们与边军将领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有历史学家就说过,明代边军与蒙古对峙数百年,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落。而老奴的起家,与这特殊的社会群落脱不了干系。

多尔衮一瞬间,想出来大规模抬旗,将各地将门全部掉入汉军旗。或者给宫里那个小皇帝添一个汉人妃子。

什么?你说满汉不得通婚?抱歉,最少清廷在这个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破规矩的。而且对多尔衮来说,即便真有这个规矩,难道不能废除了。

除却这些之外,多尔衮决定在战事平定之后,向南朝派遣使者。与南朝议和。

当然了议和仅仅是一个幌子,如果真能议和也不错,多尔衮想要做的这些事情,都需要数年的时间来调整。想要立即向南方动兵,已经是不可能了。如果不能议和,也要看看张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多尔衮预感,张轩是他很长时间的敌人了。

如果为这个很长时间加一个期限的话,很可能是一辈子。他之前就很重视张轩,今后还会更重视,如果可能的话,多尔衮甚至想将张轩每天吃多少饭,出恭几次,洒几泡尿都弄明白。

在大战略上的转向,多尔衮对具体战事的指示也就出来了。

他首先给吴三桂传令,给吴三桂说明而今的情况,并且再次强调了吴三桂的便宜行事之权。几乎就差没有封吴三桂为蜀王了。

因为多尔衮已经感受到了对四川的鞭长莫及。四川之中各军都是吴三桂旧部,索性任吴三桂折腾吧。只要吴三桂不倒向对面就行,至于吴三桂会不会倒向夏军,多尔衮却没有什么信心,只能多加抚慰便是。

从整体上来说,多尔衮对吴三桂并没有寄以多大的希望。

然后就是郑王济尔哈朗。

他严令济尔哈朗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再次兵临襄阳。

这有一些围魏救赵的意思。在长江上游加强夏军的压力,以缓解下游清军的压力。

到了最重要的江南战场,多尔衮思来想去,最后下达了一个他并不愿意,但不得不下的命令,那就是放弃江南,将全军撤回江北。既然多尔衮判断,夏清之战,必将两强对峙,战事说不定长期化,战和之间绵延百余年,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样的情况之下,在这一场几乎上必败的战事之中,投入大量的兵力,就有一点得不偿失了。

多铎是想在江南留一个桥头堡。但是多尔衮想的却是留有精锐力量,以待将来。两者之间,多尔衮的眼光与魄力,还是胜过多铎一筹的。多铎未必不了解这一点,但是放弃整个江南的决定。他似乎决定有一些承受不起。

毕竟江南实在是太重要了。

多尔衮的命令,从北京八百里加急来到了和州,很快就传到了多铎与阿济格的手中。只是这命令能不能执行下去,却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