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矛盾(1 / 2)

帝国风云 闪烁 5062 字 2019-11-09

 显然在一九四五年的半年瓜分英国是同盟国集团最重要的事情。[ 找小说素材就到]

事实如何处置英国准确的说是谁充当占领军的主角还关系到了同盟国集团能否继续存在下去。

表面矛盾主体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

关键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曾经承诺让意大利参与攻占英国的作战行动并且答应在战后与意大利共同管理英国。问题是在英国突然宣布投降之后意大利舰队的重要xìng大幅度降低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想利用这一点压制住意大利让意大利无法在战后的欧洲充当主角。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反悔了。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给出的理由是英国是在本土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向同盟国集团投降的因此德意联军并没有攻打英国本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没有必要兑现之前做出的承诺。

显然这个理由极为牵强。

不可否认英国确实是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前投降的但是导致英国投降的直接原因是制海权落入了德意联合舰队手里使英国丧失了保卫本土的基础因此本土遭到攻击也就无法避免。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就不可能夺取北海的制海权哪怕意大利舰队没有参加多佛海战也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是导致本土舰队出港作战、并且进入多佛海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就算公海舰队在多佛海战中打了大胜仗德军也未必能够攻打英国本土。

显然在迫使英国投降的关键xìng因素中就包括了意大利舰队。

这样一来意大利就为迫使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就有理由要求在英国获得利益即获得占领区。

问题是意大利有能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抗吗?

不可否认在这场大战中意大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重要xìng讲意大利并不是集团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同盟国集团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意大利在同盟国集团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大战后期当胜利在望的时候意大利的地位就更低了。

事实在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表现也算不出sè。

比如在北非战场意大利军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等到德军出马才算稳住了阵脚并且取得了随后的重大胜利。在其他战场。意大利几乎没有做出贡献只是在德俄战场投入了大约三十万兵力。

显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看来即便没有意大利他们也能取胜。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会处处排挤意大利。

至于战后的欧洲格局意大利的影响力就更加有限了。

大战已经证明战后的国际秩序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而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意大利简直是微不足道。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意大利的综合国力连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根据双方zhèng fǔ的统计数据在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意大利的工业规模仅相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五分之一工业产值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六分之一农业生产规模也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分之一。此外。在技术领域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更大。在看不见的软实力方面。比如政治影响力外交关系等方面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有如云泥。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就不会把意大利放在眼里。(找小说素材就到 )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就针对战后的欧洲秩序制订了一份极为宏伟的计划。这其中关键就是打压意大利不让意大利成为欧洲强国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同盟集团内的一个重要盟友。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要阻止意大利在获取红利阶段坐大。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甘心成为欧洲的霸主甚至不甘心成为西方的霸主。

当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有一种共通思想。这就是在经历了两次规模浩大的世界大战、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应取代英国与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

这下问题来了。

事实在英国投降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沦落为同盟国集团中的老二头号强国的位置已经被中国夺去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从一九四二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了同盟国集团中的纯输出国即中国输出的战争资源超过了从集团中获取的资源而这主要就集中在中德军事贸易中即中国提供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物资要比获取的多得多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转变成为纯输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