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国术的黄金时代(2 / 2)

象徐世昌聘孙禄堂,陈济棠、李宗仁请杨澄甫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李景林自身就是军阀出身。连尚云祥这个不愿意往外走动的人,也被宋哲元聘请了过去。

很多社会名流,都主动拜到著名的拳师名下。

象孙禄堂在上海收过的徒弟就有:青帮姜怀素、杜月笙,军界政界的李烈钧、熊式辉等等,他们拜师都不为学拳,而是出于仰慕。

杨澄甫更是收过数省的长官为徒。

其次,国术行业的待遇非常高。

从中央到各省都有自己的国术馆,馆长往往是中央或地方的高官兼任,重金聘请当时一流的武术家任教,各门各派兼而有之,待遇优厚,可与当时大学的整体薪资相当。

鲁迅当时300多大洋的工资,已经是绝对的高工资了。

可中央国术馆和江南的几个富省,顶级镇馆的名家都是800大洋起。孙禄堂、李景林、杨澄甫都拿过这一档。次一些,就是500大洋,再次一些就是300。哪怕是寒酸的省份或城市,也把国术馆的教师工资跟教育界教师的工资同排并列。

教师如此,学生也不差,跟师范生一样,包吃包住包分配,还发零花钱。

再次,这是个凭本事吃饭的年代。

这个时期,国术圈里,没点真本事决不敢吃这碗饭,手底下不硬连一般武术教师都当不了,更不用说出名。

想质疑,上场比试比试。如果涉及到拳门祖宗的事情,签生死书,打出人命来,政府都不管。

遍布各地的国术馆网罗精英,凡是当地的著名武术家都被请到馆内,或是教拳,或者是示范,顶尖的武术人物差不多都到国术馆任教过。

这年代,凡是有本事的,没在国术馆出入过,没当过几次国术大赛的评委名单,还真就不是什么人物,连例外都没有。

当代,凡是出来吹牛皮的拳种,总得编造几个在那个年代,打败谁谁谁的故事。不编不行啊,凡懂一点点的,都会质疑,你自己弹琴这么好,怎么没上台得个奖啊?没办法,他不能说自己不行,倒是可以拿出不要脸的架式,说他祖宗弹琴,肖邦服气、贝多芬低头。

却根本不顾忌编那故事如何经不起推敲。

比如,某人编了个故事,他推崇的自家拳祖当年还是乡下人刚进上海,就闯进了省级领导的宴会中,把一省之长给打个跟头。谁敢相信哪?

但到了后来,一切要求正确的时代,这些武术家的故事都不再提起。李景林是最冤枉的,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军阀,军区级别的高官,寻常老百姓连面都见不到。却在某个时代,被无数不知名的乡下人物打败过。因为打败李景林,就是路线正确,没有人敢反对,造假也就造成真了。有个连国术馆都没进去过的小商人,他的传人为了说自己家的拳架是秘传,竟然编了个拳打孙禄堂、剑败李景林的故事。最终惹了众怒,明暗里就把这个拳种打压了下去。

------

每章一句:现在质疑成风,敢说话的人多了,可在张嘴的时候,还得小心留意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不够。

比如说,有人质疑在国难时,国术高手哪儿去了?

本小说里都写了,国术高手,在近现代战争中,无非就是一个身手相当不错的侦察兵。战争中,还缺少这样的人吗?

在冷兵时期,也没有万人敌,也就比常人多躲开几次攻击,多杀几个人,挨一刀谁能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