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尽人事,听天命(求订阅!)(2 / 2)

水浒逐鹿传 任鸟飞 4933 字 2019-07-01

宇文虚中并没有因为降官而退缩,他继续撰写一些分析北伐的奏章,先后又“建十一策,上十二议”,不过皆被童贯压下,没有上报。

童贯这么做,其实是在保护宇文虚中。

童贯很喜欢宇文虚中(此后几年间,宇文虚中一直跟随在童贯身边,担任参谋官,直到童贯从太原狼狈逃回京师那一年),所以才一直护着宇文虚中,否则宇文虚中早就步宋昭的后尘被一心想收复燕京的赵佶和王黼流放了。

宇文虚中关于北伐的一系列质疑、对策和建议,都被童贯扣押在宣抚司,因此,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北伐军将领,似乎都没产生甚么影响。

这天,北伐军都统制刘延庆离开古城北上,来到白沟河观察敌情。

只见河对岸辽国很安静,只是偶尔能见到辽军哨兵来回走动。

刘延庆初步判断,辽军主力已经后撤,他打算派兵过河试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时分,刘延庆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趁着河上有浓雾弥漫作掩护,领兵渡河,将驻守在桥头堡里的数十名辽兵一举俘获。

经审问,刘延庆才知道,由于连续几个月白沟河界没有警情,辽军的主力的确已经后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扎在新城。

刘延庆对此很高兴,这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萧干和耶律大石,早在耶律淳病重之时,就已回燕京去了。

后来,耶律淳去世,萧干和耶律大石又忙着“结谋策立萧后,不暇来白沟”。

目前,在宋辽边境线上承担防守任务的,是西南路副都统牛栏监军萧遏鲁,他手中的兵力很有限。

萧遏鲁驻扎在新城,他还没有发现白沟河南岸古城一带的宋军,他只知道广信军已经有宋军进驻——由于兵力不足,他便将当地奚族和契丹族村民乡勇组织起来,在广信军一带不断骚扰宋军。

刘光世今年才三十四岁,年轻气盛,远不是今后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刘跑跑。

见敌人空虚,刘光世果断命令战将冀景、赵明、任明等,率兵出城迎战,大获全胜,“首摧贼锋万计”。

童贯获悉十分欣喜,立即上奏朝廷,给刘光世请功。

赵佶闻讯大喜,下诏提拔刘光世为威武军承宣使——承宣使是武官加衔,仅比节度使低一级,已经属于高级武官序列了。

由此可见,赵佶对刘光世是“宠锡甚渥”。

也许是童贯有些不太放心将大军全都交给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指挥。

不久,童贯便将华州观察使杨可世又调来宣抚司听候差使。

几天后,童贯安排杨可世去驻守安肃军。

此时,燕地的汉族百姓普遍认为,辽国即将灭亡,李衍或者女真人很快就会打过来,因此他们都有南归宋朝之意。

白沟河之战,宋军虽然败了,但杨可世的英勇还是被燕地的汉族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因此,听说杨可世又回来了,苦于无路可走的燕地百姓纷纷向安肃军投奔。

这引起了刘光世的嫉妒和不满。

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杨可世是来分他们父子的权力的。

可刘光世也知道,杨可世是童贯的嫡系,所以,心里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

不满的种子已经埋下,而怨恨迟早是要发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