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赢在起跑线上(2 / 2)

而这一次,它的目标正是与自己相邻的领一个国家——魏国。

魏国的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在两百多年前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之后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

自此,魏国正式诞生。

说起来魏国也曾经辉煌过,并且还是在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当初的魏武卒更是名震天下,让各诸侯国为之胆寒。

后来魏惠王还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身份地位再次升了一级。

不过也正是从相王之后,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先是东败于齐,后来又西丧于秦地七百余里土地,之后又被楚国羞辱,迅速的衰落。

说实话,魏国并不缺少能人。恰恰相反,这个国家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诞生的摇篮。

比如吴起、公孙衍、尉缭、商鞅、张仪、范雎、孙膑、魏章等大佬原本都是从魏国走出去的。

按理说能够如此多的大才相助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但魏国当权者的眼力劲太差,一次次的将这些贤才拱手相送,硬生生给逼到了其他国家。

可以说是实打实的“送人小能手”。

也因此,魏国才会不断的衰弱,不复强国之列。

而秦国之所以选择攻打魏国,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第一,魏国与秦国交界,方便出兵,不用长途奔袭。

第二,魏国比起齐国和楚国都要弱,在目前仅存的几个国家之中,除了一个缩在旮旯窝的燕国之外,就数它最好欺负。所以不打它打谁?

魏国原本有两大依仗,分别是纵横一时的魏武卒,以及信陵君魏无忌。

可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如今的魏武卒虽然也还算不错,但比起巅峰时期却是差了太多,对于大秦锐士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至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也在数年之前去世。如今的魏国正处于低谷时期。

而负责统帅三军的人则是大将军王翦之子,王贲。

这个人选是王翦亲自推举的,秦王也批准了。

至于原因嘛,也许是觉得魏国不值得前者亲自出手。又或许是想要让自家儿子多获得一些机会,争取更多的战功。

而王贲虽然没有其父的名声大,但论起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自从军以来,立下了不少功劳,称得上是虎父无犬子。

而对于嬴政的这个决定,朝内有不少人的心中都是质疑的。

对于王翦大家都很放心,而他的这个儿子,虽然表现的也挺好,但终归还没有主持过如此大规模的灭国之战。

若是打输了,非但损兵折将,对于大秦的威望与军心也是一种打击。

而在这种环境下,王贲却是依然接受了此次的任务,并且立下了军令状。

若是攻不下魏国,甘愿军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