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看了刘正的指示,立即按照鲁淑的计划进行排兵布阵。
郭嘉对于督帅府的行动速度表示满意。特别是西平城的紧急动员并没有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这标志着兴汉军的战备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刘正本能的觉得西平城中的气氛有些不对劲。按照正常的状态,即便是兴汉军的动员能力再强,也不至于让所有的百姓都令行禁止。更何况西平初定,以司马家的根深蒂固,怎么着也有部分追随者。
西平城那一反常态的宁静与祥和,让刘正意识到了其中中的暗流涌动。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百姓,兴汉军可以依托的城墙,不是冰冷的石头墙,而是城中十万有血有肉的百姓。
“庄主,这是兴汉军的备战,请您审阅!”鲁淑把一份密封档案交给了刘正,然后说道。
刘正接过档案,认真的审阅了条陈内容。
“鲁淑,西平防御战,要做好三件事情!”刘正说道。
刘正所说的三件事情:
其一是大战期间西平城的供给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大战在即,十万百姓的正常生活,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其二是百姓的民心问题。战端既开,那就意味着死亡。如何让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就成了兴汉军工作的重点。百姓安定,西平城的秩序就不会乱。
其三就是军民关系问题。城中十万百姓,再加上兴汉军的力量,估计得有近二十万人。然而真正拿起刀枪上前线的,只有兴汉军将士们。
兴汉军将士流血牺牲,为的是保护西平百姓。其中肯定会有部分人心里不平衡。倘若再有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挑拨军民关系,将会让原本微妙的秩序与平衡,彻底的失去控制。
恩人式的居功自傲,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东西,也是破坏军民关系的罪魁祸首。兴汉军将士进凉州,肯定是以帮助凉州百姓的角色而存在。这就让广大的将士,在心里有一种施恩于人的傲气,从而出现吃拿卡要等行为。
特别是马上就要打仗了,这战火一起必定会造成交通堵塞。西平城又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补给物资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兴汉军将士拿起刀枪上战场,总不能在后勤保障上缺斤少两吧?只是后勤转运不畅,再想获得和平时节的保障份额,几乎不存在那样的可能。
俗话说得好:蛇有蛇道,鼠有鼠道!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一旦后勤保障无法满足正常所需,拥有绝对武力的兴汉军将士,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挤占百姓的份额。
“庄主放心,我会安排好城中的一切,保证做到万无一失。”鲁淑承诺说。
“行了,鲁淑!这大战一起,百姓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抢购粮食,你准备多少物资储备都是不够的。”郭嘉说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保障百姓生活所需的前提下进行限购。”
历朝历代的限购措施都是简单粗暴的。最直观的形式就是哄抬物价,让普通百姓无力购买。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疯狂抢购的问题。只是哄抬物价虽然说解决了供需问题,但是却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物资涨价意味着进货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从而导致供需关系,进入一个死循环。涨价容易降价难,粮食价格上涨,粮种供应商为了获得足够的利润养家糊口,肯定也得涨一回。
打造农具的铁匠也得顺应时势涨上一涨。这一环扣一环,粮价想要回落,就得有一连串的人利益受损。这就是一个让谁吃亏的问题。
种粮的百姓觉得不划算,倒还可以留着自己吃。粮商可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一旦粮价大跌,粮商不出粮资金就会被套牢。倘若亏本售粮,卖得越多就会亏得越多。
粮商为了保证足够的利益,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无理也要闹三分的粮商,一旦发现了战争的好处,肯定会千方百计的诱发战争。
兴汉军有着充足的物资储备,可以在关键的时刻平抑粮价。可是以天下粮商的规模,兴汉军的储备根本就无法正面对抗。
战争给了天下粮商搅乱时局的契机。这也是为什么华夏虽大,好战必亡。这天下之亡,大多亡于粮价。
兴汉军不能给西平粮商机会,就得重视粮价问题。粮食价格是粮源是否充足的风向标。西平城能不能守,不在于督帅府,而在于城中的粮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