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原来清宫有巧匠(2 / 2)

距离现在也没多远,甚至很多健锐营的士兵应该还活的好好的,在燕京城内听戏遛鸟,含饴弄孙呢啊。

“八旗军丁自世庙以来,均有定额,新设一军,饷从何来?兵从何来?旗员中是否有可堪信重且能带兵之人?”

沈维鐈可能是难得遇见还能聊一点海防军务的文人,所以即使洪大守问了小白问题,仍旧很有耐心的回答。

“这……”洪大守一时语塞。

如今的满清就是积重难返的感觉,虽然还没烂到骨子里,可癌细胞早就在疯狂的侵蚀这个老大帝国的躯体。

如果遇上的是雍正那种脸黑心硬不手软的皇帝,可能还有续一口气的机会。可嘉庆是个遇事只会喊“不得了了这!”,“这可怎么办!”的皇帝,怎么指望他锐意进取。

“洋船的工匠不说浙闽粤三省,即使乾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亦是有能造夹板大船的船工巧匠,只是不得用而已。”

“燕京就有这般船工?”广东有会造欧式帆船的工匠不奇怪,燕京居然也有,这就让洪大守颇为惊异了。

“先帝在时,英吉利贡使来贺八十圣寿,曾献贡品数百件,其中就有夹板大船之小样。”

“可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进贡一事?”

“英夷所贡各物,基本都交圆明园西洋馆收纳,个别交热河避暑山庄等处收纳,福中堂(福康安)曾细检一遍,并命人详细拟定条陈,以备御览之用。”

沈维鐈对于这样的大事件,信手拈来,说的毫无滞涩。

而洪大守也立刻明白了,英国的那些机械和各种西洋模型,为了预备给乾隆查看和问询,曾经全部拟了一份说明书。

甚至很多东西为了保证乾隆问起来能对答如流,还加以模仿和制造。

其初衷只是为了应付乾隆皇帝一人的询问,却实际上使得清宫造办处的工匠和官员在短时间之内就掌握了这些机械设备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根据当时在使团的小斯当东的说法,由于他会一点中文,使得抄写说明书的工作经常落到他一个十三岁孩子的头上。繁琐的说明,抄写的他烦躁至极。

这一切都说明如今造办处极有可能有会造蒸汽机、织布机、纺纱机、梳理机等机械设备的工匠,也有会制造110门大炮一级战列舰的船工。

至于什么西洋钟表、天球仪、天体仪,还有奥地利气猎枪、连发步枪、连发手枪,这些其他物件也肯定有人会造。

距离马嘎尔尼访华才过去八年而已,乾隆是已经去世了,和珅也抄家赐死了,福康安更是先走一步。当初的当事人已经全部不在了,那么曾经的那一批实物和模型?

极有可能堆在圆明园的某个不起眼的库房角落,在积灰!

相较于紫禁城内盗卖宫内器物的有关人员,圆明园内的据说那是更加大胆。

琉璃厂里不知道多少好东西就是从圆明园流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