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养伤日常(2 / 2)

但从天启朝开始,又征收了许多杂七杂八的银两。可还是不够用啊,于是到了崇祯四年,又将田课提高了三厘。不过这还是有很大缺口,因而又征收了“剿饷”、“练饷”。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摊牌到了百姓的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但士大夫、地主和富商阶层所受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他们依旧鱼肉百姓、醉生梦死,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人根本不把大明帝国的利益放在心中,以至于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前,崇祯皇帝要众大臣捐款,可惜他遇到的都是一群爱财如命的主儿,这个一千两、那个五百两来应付了事。

最可笑的要数皇帝的老丈人周奎,崇祯想让他带头,捐十万两,可他只愿意出一万两,而且还在那里哭穷。皇帝没有办法,就说那你捐两万两算了,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就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

周皇后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就要父亲能够帮自己的丈夫渡过难关,为权贵们做表率。做完父亲的政治思想工作,皇后拿出五千两银子给父亲,算是自己的心意。哪里知道这周国丈又干了一件奇葩事,他把这钱捐了三千两,自己又倒扣下两千两进了自己的腰包。

在这次声势浩大的捐款活动中,崇祯皇帝一共才筹措到二十万两银子,这点钱又哪里够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开销?于是,大明就这么不出意料的亡国了。可谁又能想到,就在李自成进京之后,那些在皇帝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之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

据史书上的记载,李自成的闯军一共从北京掠得七千万两白银。仅仅从国丈周奎的家中,就抄出无数珍奇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银子就足足有五十三万两之巨!

可以想象,如果崇祯皇帝能筹到五千万银子,估计别说李闯王了,连关外的女真估计也能给暴打一顿,就算揍不死,打残还是可以的。那么这些人还能保留一些家产,而不像后来,不仅钱没保住,连命都丢了。时也?命也?

想到这里,朱友建不禁恨恨的将毛笔掷在了地上:“哼!这样一群蛀虫!守财奴!等老子上位了,一定要撬开他们的嘴,让他们把吃下的全都给我吐出来!”可是那也是三年以后的事情,现如今呢?自己又该如何去做?既然上天让自己在登基前三年来到了这里,自己就不能什么都不做,将这些时间给白白浪费掉了。

仔细想想,当年太祖朱元璋起兵时,谋士朱升曾送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现在看来,同样适用于自己啊。这三年的时间,就是资本累积的时间,若是能在这三年里,挣上他一个亿的银子,何愁国内还会有乱民?又怎么会怕不能把野猪皮给干趴下?只是这银子该怎么去赚呢?

朱友建想了半天,想得头疼,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头绪,他站起身,离开座位,将毛笔拾起来放回去。然后走到门口,打开门,抬步走了出去。外边的阳光不错,在十二月间,能有这么好的天气也的确不易,这也是朱友建来到这里后第一次看到太阳,第一次沐浴在阳光之下,那暖洋洋的感觉,实在是舒服极了。

过了不知多久,朱友建看了看不远处的曹化淳,吩咐道:“时候也不早了,曹公公叫大家都去吃饭吧。”曹化淳略微一迟疑:“可是殿下,您还没有用膳啊。”那意思就是您不吃我们哪敢先吃,您看您要吃点什么?

朱友建怎么会听不出来他的意思,但这几天真是各种山珍海味、补药补品吃的不少,整个胃里都是腻的,根本不想再看见那些东西。用他自己的吐槽就是:“小太爷真是没有享福的命,连吃的太好了都难受。”他想了想说道:“这样吧,你让后厨给我做一碗清汤鸡蛋面,不要放肉,也不要做得太油腻,再加一碗银耳羹就行。”

“可是殿下,您的伤势还没痊愈,只吃这么点......”曹化淳有些犹豫。朱友建挥了挥手:“无妨,这点小伤,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整天吃那些补药,我也腻味了,换换口味,一两顿不吃也没事的。”曹化淳见朱友建这样坚持,自然拗不过,只好领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