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确定辽东主官(2 / 2)

于是朱友建沉吟了一番,还是拟下了旨意,命袁崇焕即刻启程上任,至于自己已经许诺了他的东西,朱友建自然还是许袁崇焕一并带走的。

不过朱友建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给袁崇焕加把锁的,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确实处理的不怎么样,自己还是需要给他找一个政委才行。思来想去,朱友建又翻了翻自己的夹带,别说,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杨嗣昌。

杨嗣昌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今年不过刚刚四十岁,在仕途上可以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他在后世最为有名的事大约就是为父请愿,愿意代父承罪。他父亲是三边总督杨鹤,他在崇祯初被派去陕西围剿农民起义军,但杨鹤主张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策略。

结果因为朝廷后来给的钱粮不够,招降的农民军又都复叛,杨鹤的绥靖政策为之失败,最后他被崇祯帝逮捕下狱,要治他的罪。杨嗣昌知道后,就上书崇祯帝,愿以代父受过。他先后数次上书,但崇祯帝都没答应,一直到杨鹤死在被发配的袁州。杨嗣昌又再次上书,这才被崇祯帝通过同意。

不过如今朱友建当了崇祯帝,这种事估计是不会发生了,杨鹤杨嗣昌父子也才刚刚被朱友建复职。为避免杨鹤重蹈覆辙,朱友建自然不会把他派去做三边总督了,更何况如今范景文跟孙传庭配合默契,已经基本上把陕西给平定了,杨鹤自然也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

杨鹤在年前就被朱友建派去了湖广任巡抚,战事非他所长,但在民生上干得还是不错的,把湖广交给杨鹤,朱友建还是比较放心的,相信他能够治理好。而杨嗣昌则留在了兵部任职,干得也很不错,把手底下的一摊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还能协助王永光处理不少棘手的事务。

所以朱友建就下了旨意,加杨嗣昌为兵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分巡山海关、永平等地提督军务。原本这就已经不少了,兼三职,是正三品的绯袍高官。但朱友建放下笔后又想了想,旋即提笔又加了一句:兼领天津巡抚。

这样一来,主要负责支持辽东战事的关内地区就基本全在杨嗣昌的管辖之下。虽然权柄不如袁崇焕重,但他却是袁崇焕的最大助力,反之亦是最大掣肘。所以只要杨嗣昌这把锁把住了,那自己就不怕袁崇焕脑子犯浑。当然,类似先斩后奏诛杀毛文龙的事,朱友建更不会让它发生了。

王之臣被免了蓟辽总督之后,朱友建就决定不再设这一官职,自然也就不会再任命谁继任。所以现如今辽东最大的官就是袁崇焕的督师一职了,但大明其实是没有督师这个官名的,因此袁崇焕的实际职务就是辽东经略,掌管的也只是蓟辽、天津等地的军事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