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处理奏折(2 / 2)

再往下看一份奏折,是江西巡抚洪瞻祖送来的,说是四月份的时候南赣起义军首领夺天王,建国号永兴,率众攻克了安远县城,劫库放囚,安远知县沈克封弃城逃跑。洪瞻祖已经在调集兵马准备平叛,请求朱友建给予指示。

猛地看到这封奏折上的南赣起义军和安远县城,朱友建还楞了一下,倒不是因为这个首领的名字叫夺天王,看上去很奇怪,也不是因为他建立国号,这算什么?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傻大胆而已,他主要是不知道安远县在哪。

江西这么大,要是说哪个州府,朱友建还能记着一二,可说到这下边的某个县城,他还真得去找找。朱友建起走到书桌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副大明疆域全图前,仔细地找了一会儿,才算找到这个安远县城在哪里。不得不说,这地方离自己是真的远,也真的偏。

不过也是这货知道的太少,亏他还很崇拜阳明先生王守仁呢,连阳明先生平定江西的战绩都不清楚。虽说现在这支起义军未必就和一百年前阳明先生平定的那一支有什么关联,但二者终归都是在南赣一带作乱的。

略微一思索,朱友建下了批复:免去安远知县沈克封的官职,革职为民,永不启用。虽说不知道沈克封其人如何,政绩怎样,但就凭他不顾治下百姓,弃城逃跑这一点,砍了他都不过分,现在只是贬为平民,永不叙用已经算是很便宜他了。

不过平叛的活还是要找人去干的啊,洪瞻祖一个文人,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把这穷山恶水里的民变给平定了,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毕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够像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那样,长于战阵的。更何况这种山区的作战,更不是一般人能够拿下的,还是得找个专业人士出马啊。

但究竟该派谁过去呢?朱友建翻了翻自己的夹袋,一时之间也真的找不到很适合的人。不是说没有人,而是杀鸡焉用牛刀,朱友建能翻到的人,这点小事还真的不想让他们出马。他现在想找一个有些能力,但又不用太大,锻炼一下的话又可以有些效果的人。

可这种人也不好找啊,能够让朱友建记得的大部分都是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他们都已经被朱友建给预定好了位置。反而像他现在想找的这种,基本上都是那些最多在史书上一句话带过,或者是只出现过一个名字的,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的那种。

思来想去,朱友建觉得曹变蛟可以,毕竟是个猛人啊,比他叔叔曹文诏也不遑多让,甚至在勇武方面还要超出不少,试问明末的这些将军们有谁敢像曹变蛟那样冲击皇太极的大帐的?这可真的是独一份啊。让他过去,估计那点义军还不够他带人冲两个回合的。

不过当他命王承恩调来曹变蛟的档案时才发现,人家现在不过才是一个十九岁的小青年,还正跟在他叔叔曹文诏边,做一个替叔叔统管亲兵的把总。要不是因为曹文诏的关系,王承恩还未必能够找到曹变蛟的档案呢。

看到这里,朱友建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虽说曹变蛟未必便没有霍去病的潜力,但现在自己还真不好把他一下子提上来,让他去负责剿灭夺天王这一伙人。不光是因为他还太年轻,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名声不显,职位也太低,骤然提拔上来是很难服众的。而且说不定曹变蛟为此还会骄傲自满,拔苗助长这种事还是不可取的。

熄掉这个念头之后,朱友建又开始找人,可看了好几个人的履历,发现都不怎么合适,不是年纪太大了,就是官职还太低,或者就是能力还欠缺,没有一个能让人满意的。

一阵焦头烂额之后,朱友建还是没有一点头绪,难不成真的就让洪瞻祖去试试?朱友建觉得还是不能够放心,毕竟赣南那种地方,况可是复杂的很啊。

就在朱友建准备去把袁可立和孙承宗找来,打算让他们给自己推荐一个人选的时候,他却在曹文诏的档案上看到了一个名字——马世龙。

朱友建猛地就想起来,马世龙不就是原先孙承宗督师蓟辽的时候任用的大将吗?当时正是因为马世龙轻信逃亡汉民的话,发兵奇袭耀州,结果反被后金半渡而击,杀得大败。孙承宗跟马世龙两个为此也遭到弹劾,只得请辞。

虽然对于马世龙的况不怎么了解,但朱友建还是比较相信孙承宗的眼光的,能够得到孙承宗的信任,在辽东统领大军,说明马世龙必然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不然孙承宗哪里会用他?

命人调来马世龙的履历看过之后,朱友建发现他完全符合自己心中想的那样啊:三十多岁,武举出,担任过游击、副总兵、总兵,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阵,再加上又在辽东吃了一回大亏,相信马世龙是会有很大长进的。这样看来,派他去帮助洪瞻祖剿匪,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朱友建还是把孙承宗找来,亲自向他问了问马世龙的况。对于自己的这个老部下,孙承宗还是很看重的,当年的事其实也不能全怪马世龙。总的来说,辽东自孙承宗以下,大家都有责任,马世龙只是那个被揪出来替大家背锅的而已。

这会儿孙承宗听闻皇上说想要重新起复马世龙,那也是十分的赞同,对于自己这个老部下的能力,他还是很相信的。于是朱友建就决定任命马世龙为江西总兵,统领江西境内所有兵马,全权负责剿匪事宜。至于洪瞻祖,还是给马世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