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闲谈(1 / 2)

 听到郑芝龙的回答,贺逢圣心中也大概盘算了一下。他虽然没有到过南海这边,但也从地图上仔细的看过,现在又听了郑芝龙的回答,对于这段路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我观将军麾下的战船,颇为精良,丝毫不比朝廷新造的大船逊色,不知这些战船是在何处制造的?”孙国祯自从奉命在塘沽口督造战舰,也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他也是学习补充了不少关于各式战船的知识。再加上他之前曾带兵与荷兰人在海上战斗过,因而对于各样的战舰现在也都算是比较了解。

不过郑芝龙此次带出来的这五十艘大船,在样式上不仅与国内的船只不同,而且与他见过的荷兰人的战船也有所差别。虽然不说完全是另一种样式,但给人的感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孙国祯也是见猎心喜,所以才有此一问。

“孙大人有所不知,这些船都是我在倭国之时,结合我大明船只的长处,又吸收了倭国船只的特点,再仿造着佛郎机人战船的优点改造而成。这些船比之那些红毛番人的战船,不仅在速度上要快不少,而且火力上也丝毫不逊色。只可惜这船的造价太贵,工程又颇大,不然若是能有数百艘这样的船只,足以横扫整个南国海域!”郑芝龙颇为自豪地说道。

孙国祯听了,微微点了点头。郑芝龙的话虽然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不过根据他的观察,平心而论的话,这些战船确实还是很不错的。不仅在吨位和速度上,就连自己能够看到的火炮配置,也一点不少。若非现在是有自己新督造出来的十艘战船,只怕遍寻整个大明,都未必找得出能够与之匹敌的大船。

况且荷兰人的战船他也不是没见过,当年带兵收复澎湖的时候,他也指挥战船围攻过。那时候自己还是以多打少,大明的战船就如一群蚂蚁一般,围住一艘如小山般的荷兰战船,有多难打他心里比别人更加的清楚。有时候他总觉得,当年太祖皇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的时候,那场景估计都跟自己这差不多。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当时自己手里若是能有几艘如今新督造出来的这种战船,想必那场仗也不至于打上大半年,将士们的损失也不会有那么大。

这时候看到郑芝龙手里的战船,孙国祯心中不对皇上是越发地佩服起来。若非皇上在后边大力支持,他和孙元化又怎么能够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造出这么好的战船?

更何况许多事别人不知道,孙国祯作为亲经历者,又怎么会不清楚?自从在塘沽口督造战船以来,他们遇到了多少困难和挫折,遭受了多少的攻讦与弹劾,如果不是皇上一直在背后完全的支持着他们,造船的事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皇上对他们,不仅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材料给材料,甚至就连许多造船的技术,都是皇上想尽办法给搜罗到的。正是有着皇上这样的支持度以及他们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眼前的这些大型战船。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功劳,那更是皇上的功劳。若无皇上,又哪里会有这么多新式战船,来拱卫大明的万里海疆?

况且有了这些大型战船之后,不仅可以绥靖大明的海上,震慑西洋来的那些番人,对于北边的战事,那也是大有裨益的。不过这些都是孙国祯的想法,暂时还不便于吐露出来。

而且孙国祯知道,现在就在塘沽口的船厂里,还有几张五千料以上的福船的设计图,就放在最核心的地方,只等着造船技术更加成熟之后,就可以开工建造了。到那时,大明水师必将重现成祖时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时的盛况,扬威于大海之上。

随着孙国祯的思绪逐渐飘远,贺逢圣的话又将他给拉了回来。只听贺逢圣说道:“我此次奉旨出使占城,为的就是要与占城进行互市,以我大明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换取占城的米粮,用以赈济陕西的灾民。将军纵横海上,想来对南洋各国的况也很了解,不知将军对我们此行又有何看法?占城是否会愿意与我大明互市?其国的米粮又是否足够支持互市?”

“这个倒要请贺大人不必忧虑。据末将所知,这占城所处之地,四季都炎如夏,根本不像咱们大明一样四季分明。因此占城粮食一年可三熟,兼之土地肥沃。可以说撒一把种子下去,不用管它,过几个月都能有个好收成。其国虽比不上我大明疆域广阔,但好歹也有咱们的一省之地,也不算小。再加上他们的人口较少,所以每年打下的粮食根本就吃不完,年复一年地堆积在仓库里,许多都已经放的腐烂掉了。若是大人手持诏书,前去互市,占城上下只怕高兴都来不及,又哪里会有什么不乐意的。”

“郑将军,可是据我所知,这占城虽然仍为一国,可却已经被其北边的安南国侵占了不少的土地,甚至就连其国主的废立都是由安南国在把持。我们虽然是奉皇上之命前往互市,于大义上是名正言顺,但这占城国主真的能够自己作主吗?再者那安南国又会答应让占城与咱们互市吗?”孙国祯对于占城的况虽然知道一些,但具体的他也不清楚。因此对于此次互市,他的心中仍抱着很大的疑虑,想要从郑芝龙这里得到一些可靠的消息,也好跟贺逢圣商议出一些应对之策。

“嘿嘿,这个大人就有所不知了。俺也是曾经听几个往南洋那边跑过几趟的弟兄说起过一些有关安南占城等国的事。虽然大多都是一些陈年旧事,不过想来也还是能为大人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的。当然了,若是有些跟现在不一样的,还请大人勿怪,毕竟都过去这么久了,俺也是道听途说,未必就完全能够作的准。”郑芝龙嘴上是这样说,但孙国祯与贺逢圣其实也清楚,他口中的几个兄弟,说不定就是郑芝龙本人。

至于曾经去南洋那边干什么,作为一个曾经的海盗加走私商贩出的人,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不过看透不说透,大家现在同朝为官,要是撕破了脸的话,也不利于大家的团结啊?毕竟今后这段时间还要仰仗郑芝龙护卫船队的安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