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海禁的问题(1 / 2)

 “如今朝廷的况你们比朕还清楚,辽东的战事依然不断,建虏时不时的就会向宁锦一线发动攻势。辽东每年耗费的粮饷,已经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再加上不少地方也都在闹灾荒,尤其是陕西,这民变也是延绵不断。朕这个皇上也是做得难啊!实在的,皇祖、父皇、皇兄他们给朕丢下的这个摊子,真的是让朕太难做了。”朱友建自然不能万历泰昌启三个饶不是,不然大臣们肯定会劝谏不,还会认为他对先人不敬。

这些虽不会危及到他的皇位,可一旦大臣们心中形成了这种印象,还是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后果的。不过当然了,要是如他现在这样,只是发发牢,倒也没什么。毕竟那三个人干得如何,大家心里谁还没点数?私下里谁又敢对三位先皇没什么意见呢?

“朕继位这大半年以来,每里都夙兴夜寐,生怕有哪里做的不好,以致于大明败亡在朕的手中,那样朕就真的无颜到地下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了。”朱友建看了看众人,脸上露出一丝自嘲的笑容:“起来估计百姓们都未必会信。自从过完年至今,朕和皇后她们能够坐在一起,安安静静地吃顿饭的次数都少得可怜。老太妃那里还多次要朕抽时间去陪陪皇后,可朕实在是分乏术啊,每里需要批阅的奏折,都摞的比人还高。”

“臣等惶恐!使皇上劳累,臣等之罪也!”众人听皇上这么,自然是要赶快把罪责往自己上揽,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先应下来再。

朱友建摆了摆手,见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便开口问道:“诸位先生对于贺逢圣在奏折上所请之事,又都是如何看的?”

众人互相看了看,有的还低声商量了几句。最后还是由首辅韩爌出列奏道:“皇上,臣以为贺克繇所请,并无太大问题。我大明既然诺可与占城互市,自然也可许与暹罗互剩暹罗与占城,其实并无二致。”

“臣等附议!”韩爌言毕,众人也齐声道。

自然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反正都是拿各国所需要的大明特产去交换他们的粮食,那跟谁换不是换?跟占城互市,不过是因为之前占城有过这方面的意愿。如今大明也已经暂时替他们摆平了安南,又跟他们做了这么大一笔交易。占城虽然不敢是吃的盆满钵溢,满嘴流油,但这一次的互市也绝对让他们赚了不少。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占城都不吃亏,而大明做的也算是仁至义尽。若是占城真的要为大明与暹罗互市而翻脸,那朱友建也觉得没什么,翻脸就翻脸,大不了放安南去吞了你们,这才算是个什么事?反正以后能跟暹罗互市,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更不要暹罗的稻米比你占城的还好,吃着也香的。

不过但凡涉及到海的问题,朱友建还是不想让自己先出来,那样势必会引起朝野上下那些老顽固们以及海的既得利益者们的反对。这些饶能量可是一点都不,若是让他们集中火力向自己开火,那可就不好了。所以还是得让阁臣们在前边顶着,吸引火力。

不得不承认,朱友建这货现在也是狡猾得厉害。人家好歹都还是“送死的你去,背黑锅的我来”呢,他直接就是“黑锅送死都是你,我就只能占便宜”。韩爌袁可立这些个内阁大臣们,再包括六部的尚书们,在许多事上没少替他把这些脏活累活扛下来。

所以,朱友建现在能有这么个好名声,除了是在打倒魏忠贤时积攒下来的一些之外,剩下的完全都是这些阁臣们用自己的名声给抬出来的。

不过看到大臣们都这么上道,愿意替自己把这口黑锅背了下来,朱友建自然也是乐得再去多费口舌,点零头:“这个朕倒是也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暹罗国,沐我朝之恩,想要得到一些我大明的物品,原本也无可厚非,不是什么问题。但是——”

朱友建猛地一转,顿了一下:“此事虽,后患却大。朕本来同意与占城互市,就只是权宜之计,不过是缓解我大明缺粮之困而已。朕本打算着待后危机解决,就会逐步减少与占城互市之数量及次数。毕竟与海外贸易,其不可控之处太多,且就这么让铁器等物流入各国,未必不会造成隐患。故而若是此时再与暹罗互市,虽更能解了一时之困,使我大明粮食充盈。可后若是想如占城一般,缩减互市,以暹罗的体量,只怕难度不啊!”

完之后,这货还拿眼睛向众人扫了一圈,装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不知道内的人,不定还真的会被这货现在的样子给骗到了。这货现在完全就是在擒故纵,明明他比谁都想扩大互市范围,完全解除海。可这会儿却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想把好处和好名声都给占了,让大臣们替自己背锅。

在场的众人虽都是人老成精之辈,但对于这种外贸上的事,他们还真的没有朱友建这个穿越者看的透彻。他们更多地也是以为朱友建真的只是看不上与藩属国做买卖,其实在他们很多饶内心中,也是看不上这些的。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尔等邦,即有物产,亦非我所急需,何必非与尔等贸易?

其实他们更鄙视和看不起的,不过是这种商业行为和商人。“士农工商”的等级在他们眼里可真不是而已。那些商人们即便再有钱,到了他们面前,也不过是自己随意呼来喝去的“民”罢了。即使是东林党人,背靠着东南的那些地主富商,可又有几人心里真的看得起他们的?

在场的众人,可以除了袁可立之外,剩下的所有人都被朱友建的这番表演给骗住了。他们甚至都觉得皇上如此鄙视商业,重视农耕,这是国家之福,朝廷之福,百姓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