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建个造纸作坊吧(2 / 2)

刘牢之笑道:“书!”

“书?”何铮诧异了,书还不是要人去一笔一笔地抄写吗?

刘牢之笑道:“不错,是书!表哥你说,这全天下需要多少书?”不等他回答,又道:“你想想,孩童上学需要启蒙的书,想要读书上进的人需要圣人经典,朝廷需要颁发律典,兵书、医书、农书……有这么多的地方都需要书。天下那么多的读书人,需要的书是海量的。但是现在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书读!这就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需要书的人,他买不起书!”

何铮点了点头。他家中藏书有限,很多时候需要借书来读,而且很多书便是借都未必借得到。为什么世家门阀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这些资源。如果人人都有书读,那得是什么盛世情景?只听得刘牢之继续说道:

“自从后汉蔡伦造纸以来,纸的作用就一直只是用来书写,虽然比起竹简来方便了很多,但是具体到书籍,其作用发挥的还远远不够!”

“现在的书大都是誊写的,人在抄写的过程当中,错误在所难免;再者,就算抄写的没有错误,因为书写习惯的原因,别人在读或者传抄的过程中,往往又会搞错。如果我们印制书籍,成千上万本书一模一样,不但可以减少错误,更能让本来没有门路的人,不必千里迢迢的借书来读,这是不是一桩大功业?”

“印制书籍?”何铮听不明白了,“这个……如何印制书籍?”

刘牢之笑道:“这个也不难,印章表哥用过罢?把字反刻在石头上,蘸上印泥,就可以把字印在纸上。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字反刻在木版上,蘸上墨,附上白纸,同样就可以得到一页书纸,此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很多书,对于文化交流传播,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对,对,这样一定行的!”何铮兴奋地道,“如果此事能够做成,那可是一桩青史留名的大善事!能够造福无数的读书人!”

刘牢之笑道:“没错,文化传播,少不了书籍。而且做这件事,还有不小的好处!“

何铮一愣:”怎么说?“

刘牢之笑道:”表哥,这印书可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除了有工匠刻板,你得有一帮的读书人来校对吧?不管有多少多数人参与,你作为组织者,便会慢慢地被这些读书人认可,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名望。这对于表哥的仕途是有很大好处的!“

何铮点点头,兴奋地道:“对,对,我倒没有想到这点。”如此文化盛事,一定可以吸引很多读书人的参与,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也容易精进学问,而自己也可以借此提高声望,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书本里,让更多地人知道自己。真是想想就兴奋。

“不过建造一座纸作坊可是要投资不少钱呢!”何铮迟疑的道。他家里只有父亲出仕,俸禄不高,根本不够家用,还要靠着向佃户收租过活。他和大哥都还没有出仕,也帮不上什么忙。

“钱的事难,表哥找人好好合计合计,选地方,建工坊,招募人手,看看总共需要出多少钱。先在何氏家族里、亲戚朋友里问问,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合伙经营的。如果这样还是凑不齐启动资金,我这边给你补上,不过那是要算做股份的。”刘牢之笑道。

“股份,什么是股份?”何铮不解地问道。

刘牢之笑道:“合伙做生意,按照出钱多少,进行管理、经营、分红以及负债。举个例子讲,如果我出的钱占六成,那么我的股份就是六成,整个作坊就要我说了算,等工坊营利,也要按照六成分红。”

何铮点点头,这么说他倒是明白了,只见他兴奋地搓着手道:”嗯,这样好。阿羽家、小穆家还有何谦家,他们都富裕些,应该能够凑出不少前来。好,好!如此盛事,我参与其中,足以千古留名了。”

刘牢之提醒道:“表哥可别高兴得太早了,印制书籍,所用的纸和墨,都必须是特制的,一时半会是做不到的,还是先集中精力把纸造出来再说。”

“那不要紧,只要是前景光明,锲而不舍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做成!”何铮满怀信心地说道,“我这就回家,跟家父和大哥商议筹措此事!”

说罢,竟再也坐不住,起身告辞,风风火火地走了。

刘牢之把何铮送到门外,远远地看到何靖和何穆两个人骑着马,带着几个人正往这边走,猛地一拍额头:哎呀,怎么把这事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