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烙印(2 / 2)

刘牢之点了点头,转身对林飞道:“林飞,你多关注一下。他们若是本分百姓也就罢了,若是为非作歹还抗拒官府,早晚要铲除了他们!”

林飞点头称是。

刘牢之又道:“我们此次出来,是来体察民情,不管各处的坞壁支不支持我们,都不能作为日后施政的依据。百姓们在这残破的地方久了,被各种势力勒索,对我们有提防之心那是很正常的,不可因此记恨他们。”

郑豁笑道:“将军能这么想,那就是淮北百姓之福了。这几天我听到的关于刘氏的发展模式,很显然是需要大投入的。这些坞壁穷困惯了,一下子让他们这么大投入,只怕很少人能下定决心呢。等官府的农庄丰收了,这些人家自然也就跟风来了。”

扈昌也道:“郑先生说的是。当初在安丰郡,那里的百姓都是移民,由官府出面从刘氏的钱庄里面借贷,买下了农具和耕牛,直接借给各地的农庄,这才把刘家的生产模式推广开来。想这些有家有业的,很难改变他们的生产习惯。”

“再难也要办!”刘牢之皱眉道,“淮北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正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庄园。我们费了这么多力气拿下淮北,就是要把这里变成我们进攻燕国的基地。若任由百姓们这么固步自封,只怕这三十万人,对我们的帮助有限。”

扈昌点头称是。

三十万人,相当于三十个刘氏庄园了。真要能像寿春那样发展起来,完全能提供刘牢之北上的粮草和兵员。若是能把兖州和青州囊括在内,那就是相当大的体量了。虽然比不上扬州和荆州这些富庶的地方,却完全有能力参与晋国国内的角逐了。扈昌自然知道刘牢之的志向,刘家不计成本的扶持司州、豫州这些残破地方的发展,目的就是把这里经营成刘家北上的根据地。桓温干不成的事,刘牢之却是想在自己的手里一步步地实现它。

又走了十里路的样子,前面又出现了一处坞壁,看着规模和宋家坞壁差不多。扈昌前些时日来过,这个时候便介绍道:“前面是邹氏的坞壁。邹氏有四百余户人家,是这周围实力最强的人家。坞主邹亮和宋祥乃是姻亲。”

刘牢之点了点头。这些地方大族其实圈子很小,一个县里就这么五六家。此时结亲尤其讲求门当户对,这些大族相互之间大多数都有亲戚关系。不过像春秋时的小国一样,即便是他们有亲戚关系,相互之间的矛盾也不少。

“派人前去接洽吧,今日务必要把慎县的这几家人家走完。”刘牢之吩咐道。

孙乾连忙应了一声,派了几个侍从到前面的坞壁叫门。

在这寒冬腊月里,刘牢之虽然也在关注寿春的形势,却还是把汝阴郡南部的各县走了个遍,体察这里的民情,以制定合乎当地发展的政策。袁真之所以没能在淮北站稳脚跟,就是因为他派的那些将领,只知道向百姓们索取,根本就不为百姓做事。所以一旦遇敌,这里的百姓们各自紧闭坞壁,两不相帮,任由他们和入侵者打生打死。刘牢之就是要给这片土地施加自己的影响,让他彻底打上刘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