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道:“运判,如此做,有什么好处?”
杜中宵道:“没什么好处,能够没有坏处就足够了。教这种知识的学校,内容极为简单,无非是让人不在知识上成为残疾。能会写会算,知道世间有无数知识就足够了。能够从此时起育人,那么朝廷用人要不要从此时起?学得或好或坏,便跟教师有了关系。甚至教者或有偏心,成绩就大不同。时间久了,必然就有哪里的学校好,哪里的学校差。人有贫有富,富者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占好学校,贫者必然就会被排挤出去。这些学校是朝廷出钱,世间只有富者周济穷人的道理,哪有占穷人便宜的道理!”
欧阳修道:“不然,这里是铁监。依我这些日子所见,铁监里虽有阶级,然相差不大。纵然是管事的吏人,拿的钱粮也并不比做事的人多,贫富从何谈起?”
杜中宵笑道:“龙图,拿一样的钱同样也有贫富啊。若不如此,唐初天下均田,怎么不过百年就无法支持?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无法挽回。”
苏颂道:“现在铁监发的钱粮,总是略多于一家之用。节俭一些,总能存些钱下来,不似种地的农夫。积攒几代,只要能在铁监做事,总不至于家贫。”
杜中宵摇了摇头:“子容,这些日子我也在思考此事,想了很久,不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去想这些呢?因为铁监里做事,特别是跟机器有关的,要杰出人才。怎么把人才吸引到这里?当然是让他们觉得在铁监里做事有好处,比外面过得好。但是不是多发钱粮就可以呢?不是。那是个无底洞。所谓多,多少是多?万贯家财不一定多,比做其他事的人多才是多。”
欧阳修一愣:“运判这样讲,是什么意思?不多发钱粮,又该如何做?”
杜中宵道:“这样讲吧,以龙图所见,可有小农种田发财富贵的?若说勤劳,哪个不勤劳;若说节俭,哪个不节俭。然而升斗小民,不要说大富大贵,就连衣食丰足,也难保几代。铁监的工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概因这些人,是无法攒下余财的。”
“农民种地,朝廷收税赋,若是自己田地,无非如此。纵然水旱无常,一般农民都有积蓄,不是灾荒是能渡过去的。但是,天下兼并之事常有,人人丰足的日子却难见。”
“是不是朝廷的税重了呢?减了税,他们就能过好日子了,显然不是。这样说吧,不管是均分田土也好,还是似铁监工人,大家钱粮差不多也好,只要人人如此,就必然无积蓄。手中没有积蓄,一有意外便就无法支撑。每家都有差不多的地,收差不多的粮,除非你不买东西,不然粮价必低,你买的东西必然很贵。差多少呢?刚好活下去而已。工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拿到的钱差不多,再是丰厚,平均起来也是无余财的。钱哪里去了?像前些日子肉菜涨价,钱那里去了。将来有了子女,铁监的房屋不够居住,到外面去买房,价钱必高,到那里去了。如果外面的货物价钱涨不上去,做生意的都有大把利息,那么店铺的租金必定会涨上去,价钱不得不高起来,钱到那里去了。自己有店铺做生意?别逗了,一月做生意赚十贯钱,租出去能收一百贯,哪个有店铺的会做生意?”
“一句话,只要是只能靠自己的力气和才气赚钱的,最多只是过得好过得坏而已,不会有什么积蓄的。只有用钱生钱,用地生钱,甚至朝廷管不到的地方,用权力生钱,才能富贵。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话虽然粗,讲的道理却是不错。如果百姓普遍手中有钱了,不管是朝廷,还是势力人家,总有办法一下把你的钱收走。要想让治下百姓过得好,发钱粮是一,还要有办法让这些钱粮不贬值才行。”
“这就是学校如此的道理。教书育人是其他的事,那些学校,只是要让百姓不残疾,能够有赚钱的本事。他们自己赚到赚不到,衙门就管不了。只要留下门路,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