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八阵和八阵图的差距(1 / 2)

 随着正面战场的乱战和反推持续进展,汉军在一线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

终于连刘备和诸葛亮、鲁肃、沮授都亲自来到防线前五百步的距离,找了一座望楼观测敌情,旁边自然还是有上万的亲卫步兵方阵拱卫。

反正刘备在汝-澧防线正面投入的部队就超过了十万人,还有一半人马则是部署在一直能绵延到附近两个县城的宽大正面上,连续结硬寨。今天这场反击也动用不了十万人,预备队很是充足。

刘备观察了正面的厮杀情况后,也忍不住跟诸葛亮探讨:

“曹军居然这种情况下还敢试图发动偷袭反击,想歼灭我军的工兵部队。这正是天赐良机,若不趁机反扑、把曹军的外围汝-澧防线彻底突破,那就太对不起黄老将军和高顺将军、陈校尉的殊死奋战了。”

诸葛亮:“陛下所见甚是,臣刚才也趁机分析了,曹操有此之败,说到底还是轻敌了。

他们一是不清楚黄老将军率领的那数百巡逻铁甲骑兵,在更换装备了我军的新式马铠后,究竟能有多大的爆发战力,是否足以冲杀撑到援军主力投入。

二来,他们也小看了我军精锐工兵的战斗意志,看乐进刚才的战法,完全是那种觉得‘只要骑兵把步兵纵深包围了,步兵就会不战自溃,然后就能追杀’的想法。

而只要陈校尉顶住了恐惧,让士卒们发挥出平时操练过的壕沟战防守操典,做到被骑兵从头上跨过去都不怕,乐进其实就已经无法成功了。

我军现在的反扑,不过是顺势利用好曹军这两个弱点,本就应得此胜。”

诸葛亮的点评很中肯,也可为切中敌弊。曹军决策打今天这场反击,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汉军工兵的战斗意志。

任何时代,坦克从头顶开过去后,依然能坚持在堑壕里不逃的步兵,本就非常难得。

陈到的工兵能做到这一点,与三年的运河工程期间,诸葛亮反复强调纪律、功必赏过必罚的严格军纪执法,以及对壕沟应用的反复技战术操练、让士兵们模拟对抗训练胆量、增加士兵的常识,都是分不开的。

说到底,工夫在场外。

诸葛亮算是如今世上最擅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训练方法,来让普通士兵掌握技战术常识的名将了。

他当初要让工兵们意识到骑兵砍不到贴墙蹲在壕沟里的士兵,用的都是最直观的实验方法。

见过现代军队练兵的都知道,就好比要训练士兵们对爆破的恐惧耐受,最有效的办法都是定量分析、算好了导火索的长度、让士兵们自己传递炸药,然后数够时间往中间坑里一扔,所有人全部往外侧扑倒卧倒。

诸葛亮练工兵,也是让人蹲在壕沟里贴墙,让己方骑兵在壕沿上策马驰过,真刀真枪往下砍,发现壕太深确实够不到。

这样实际测试过之后,士兵们知道真的砍不到,也就真心不怕了,实践出真知嘛,比靠军纪逼士兵不许怕,要有效得多。

套用一句现代心理学的术语,这是让士兵自发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产生不怕的自驱力当然诸葛亮不知道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也还没出现呢,但诸葛亮就是会实际应用。

而且这种实践训练方法,并不需要士兵识字,文盲也能练,非常接地气,这也很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

比如,后世曾有不少黑诸葛亮“应变将略”军事才能的评论家,他们经常攻讦的一个点,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创举也没那么多,很多都是拾人牙慧”。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说《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发明“八阵图”的事迹,其实也没多牛逼,前人已经有过类似八阵的东西了。

但殊不知,有“八阵”和有“八阵图”,那完全是两回事,文字兵书描述是给有文化的将领看的。

诸葛亮哪怕只是进行一个“接地气化改造”,配上图,进行通俗解说,让普通文盲都能跟着操练,那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造了。

此刻他以通俗实践的方法训练汉军工兵部队数年,才有了陈到宗预实战时的沉着不慌,可以说一切战果都是诸葛亮应得的。

对面曹军将领,没一个能有这么接地气的练兵,更不可能教会文盲士兵掌握复杂技术配合。

……

刘备跟诸葛亮观战许久之后,也把胜败之机朦朦胧胧理解透彻了。

不过眼下毕竟前方还在血腥厮杀,战机瞬息万变,并没有到总结胜利经验的时候。

刘备督战了一会儿,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面郭嘉部署的那些连接各条防线的纵向甬道,确实也起到了相当程度“减益汉军z型壕内远程火力对曹军预备队杀伤效果”的作用。

汉军神臂弩手一排排对着防线上那些近战堵口位置后方的纵深区域抛射,但曹军后续投入的预备队都躲在甬道内前进,弩箭也就没什么用了。

刘备连忙询问:“卿可有破曹军甬道防护的良策?我军修筑望楼多日,卿应该也有观察到曹军的部署变化吧?难道没有想过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