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边(2 / 2)

谋明 淡墨青衫 0 字 2020-10-13

再次就是九边各镇的破产农民,人们但凡活的下去,哪怕是没有自己的地,可以当佃农,可以当力夫,脚夫,车夫,或是有门路就干驿卒,差役,帮闲,也可以当店伙计之流,当兵是破产农民最次的选择。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经历就相当明显,两人都是在各行各业都干过,出于各种种样的原因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分别投入行伍,当了边兵。

此前闵元启的募兵,九成是来自云梯关所和其余各个大河卫所之下的军户子弟。

原本就是当军的,到第三百户就等于是募兵,虽是还没有名义,但各人也感觉这是迟早的事情。

凭闵元启的练兵能力,加上此前战功,日后少不得也是镇抚地方的一股强势力量,还怕没有名义怎地?

农事,工坊,盐池,练兵,这些事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外人看来,云梯关所一切欣欣向荣,有条不紊,令人感觉欣喜。

唯一叫人悬心的是前一阵确定的京师被流贼所破之事。

消息传来,整个云梯关所都陷入一种惶惧和悲伤的情绪之中。

连李可诚那种没心肝的都是在布庄扯了几匹白布,阖家带孝,门楣上都是挂了白布。

各百户和总旗家俱是如此。

普通的旗军,也是各自弄了些白布给皇帝带了孝,灌南县城和附近的集镇也是,犹如下了雪一般的一片纯白。

人们并不是太关心大明的存亡,和那些放弃了大明的官员士绅武将们一样,大伙儿对大明都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甚至多半是怨气满腹。

但当听说皇帝殉国之后,感觉惨烈者有之,心中惶惧者有之,还有替皇帝不甘的,也有害怕流贼得天下之后会弄到天下大乱,地方民不聊生的。

各种情绪之下,人们突然觉得,御极天下十七年的崇祯皇帝已经成了所有人熟悉的接受的存在,就算有人隐隐有快要亡国的感觉,但也断然没有想到,皇帝会用这样刚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惶恐,惧怕,对流寇的敌视,加上对皇帝的同情,这些复杂的情绪之下,人们有意忽略了这位君王统治之下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转而将这些情绪化为对崇祯皇帝的各种悼念活动……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期,崇祯皇帝以他一向的刚毅果决,最后以身殉国,使得大明仿佛在人们心里头又短暂的活过来一样,人们祖祖辈辈在这个王朝之下生活,很多青年从生下来到记事就是崇祯皇帝治下百姓,君上自杀殉国之事,不得不说是给所有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若说众人对大明有什么深厚的情感那是断然谈不上,但在骨子里的认同感多少还是有一些,皇帝自杀给众人的冲击感就是更加强烈……

这便是各处大办丧事的原由,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集体趋同,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宣泄,若说是大伙儿披着孝想给皇帝报仇,痛击流寇,这自然也是没影子的事。

通过这些事,闵元启隐隐明白一些东西。

怪不得多尔衮初入京师时就给崇祯皇帝发丧,允许百官吊丧,另外清廷高层宣称是应明总兵官吴三桂所请进关击贼,追击流寇也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

不得不说,清廷统治者是汉文明有史以来最凶恶的敌人。

八旗军的战斗力,委实不值得一提,在汉文明三千年的历史下,那些强悍的草原游牧民族一个比一个强大和凶恶,全部男丁才六万多人的满洲八旗,在战斗力上实在不值一提。

唯其在政治上的凶残,狡诈,果决,不择手段和不遗余力,对汉文明的掌控和把握,对汉奸的利用,对舆论的压制,对汉官的利用和提防,满清的统治,就是杜绝汉文明的自我民族意识,杜绝一切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学术发展和研究,杜绝一切可能动摇统治的变化,整个华夏在其统治之下犹如一潭死水,相形之下,其开国之初的屠杀都只是小事,将整个汉文明压制在脚底,蹂躏压制之后的文明是阉割版的文明,或者说已经不是文明,内卷化,愚昧化,封闭化和保守化之后的中国,已经最多是半文明的国度,和文明这两个字渐形渐远了。

闵元启在听到福王监国的消息后,也只是摇头一笑。

在听闻东虏替大行皇帝发丧,允许百官吊孝之后,南明的这些猪果然以为东虏并无大志,在福王监国和继位后不久,确定清兵占据京师后,南明的议和条件便商量出来,并且派了官员北上,与清廷进行和谈。

割让山海关外领土,给清人岁币是每年十万两银,十万匹绢,这应是仿宋人故事。

这些猪,人家提着刀要上来了,他们还哼哼着,幻想着能屠夫能不吃肉?

身后是这些蠢货,下一步怎么走,这是闵元启站在河边思虑之时,最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