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出塞前奏(2 / 2)

唐朝好男人 多一半 5772 字 2019-08-12

“不提,”对方和气地摆摆手,“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

“来来回回,这都是京里的事,自家兄弟们打架,出门就都是一家人。北边胡子多,我这老不死的随大伙混热闹来的,这聚了一团团,都出去打算杀胡了吧?”一老者笑眯眯地打圆场,花白的胡须颤颤巍巍,说话得糊涂,眼里却透着精炼。

“老不死又开始装疯,多大岁数了,晚辈跟前也不怕丢人。”旁边一老头看侧面看不清模样,身材魁梧,中气十足,明显是行伍出身。“杀,到处都杀,杀多好?不留几个谁给咱种地?”

“老夫还看不上。满都是人,吐蕃有,高丽有,老程斩首十几万也没把突厥杀平了,缺劳力,笑话!”这明显就是奴隶贩子出身的,老不死的没点人口资源概念,两条腿的东西都能拉他家干苦力的口气。“还有百济嘛,新罗光女的也不成,男丁往后也朝过贩运些过来。倭国,尤其是倭国,成天朝百济增援这增援那,都好几年了,看样子人也不会少。”

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开会互助呢,大家签署个共同防御条例啥的就完了,话题还没展开就先考虑劳力够不够,开始打周边邻国的人口主意。老奴隶贩子的话音刚落,马上引起了在座十数位大佬共鸣,话题一绕再绕,其中几个已经开始商讨武装贩运奴隶的可行性。

崔彰无奈地和我与程初坐了一起,我三个辈分低,老人家那边插嘴不礼貌,只好私自商议。

“等下,先等老人家尽兴了再说。”崔彰一边劝程初不要着急,一边吩咐下下将起草好的共同防御协议草案分发到众人手里,“不过……”朝我挤挤眼睛,坏笑道:“这么算下来,或许贩运些劳力过去反倒比开荒植棉更合算些。”

“缺德吧你。”鄙夷小崔一眼,朝擦拳磨掌的程初拍了一掌,“你不准插话,等他们看了草案签署后咱俩就撤。”

草案签得很草率,大家都是匆匆看了几眼,既然合乎自己利益就没必要将自己排除在互助组织之外,然后行军老手开始算计贩卖路线。内政高手则估算着所有计划的可行性,崔彰强颜欢笑地坐陪,我拉着一脸情愿的程初偷偷溜了出来。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体谅古人,所以不去阻挠人家谈论一些历史倒退的野蛮话题,本着不鼓励,不打压,不参与的三不原则,敬而远之。

“不鼓励,不打压,不参与。”兰陵笑了笑,合掌“啪”的吓人一跳,“我也是。”

“什么意思?”

“都是头面上的家族,打压就不必了,何必为了番邦撮尔小国得罪这些遗老遗少?”轻笑几声,“只要不闹得天怒人怨……其实他们自有分寸。说起来一个个看似粗蛮,可心里都是精明过人,这些当家的任谁都不是省油的灯。”朝我递过去的互助协议看了遍,“在关内按理不允许,可出塞就不同。你不是老说以国人的利益为先,是这个道理吧?”

“贞观年间不是就不允许蓄养私奴了吗?”看兰陵,哦不对,看朝廷的意思有意不去干涉,或者说是默许了。

“贞观年间还没打下西突厥呢。”兰陵托腮帮子喃喃道:“大家若起了这个心思,你不参与的话……”

“不参与就是不参与!”我要保持原则,我是文明人。

可气的是,文明人就我一个,野蛮老婆却有俩。颖当然不知道联合国的章程,更没听过对面大陆的南北战争,看来我有必要在古代史、近代史上加一个新学科——后代史。

“怎么说?”一群女人家唧唧喳喳尽不干好事,不知道才和谁家的女眷一起八卦完,就跑回来打算干坏事。

“买劳力啊,”颖抬手挥了下,“错了,是雇劳力。”

“谁家雇?你又跑崔家去了?”皱了皱眉头,崔彰开会,崔彰夫人也学着开会,开几天了。

“咱四家都去了,”颖极力赞成崔、程、秦、王四家不定时开四方会谈,夫人们更是没事就坐一起交流坏主意。“东边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

“和咱家有关系?”

“有啊,不是夫君当年的谋划吗?”颖一说到这事,马上就换了副崇敬的眼神过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不住的朝了高丽这边逃难。”

“安东督护府,高丽没了,先弄清楚状态!”

“就是啊,”颖笑着推我一把,“管是个什么,反正难民一拨拨地跑过来,梁将军一拨拨地杀乱民……”

“俩概念,镇压的是乱民,和人家难民有什么关系?”颖这话放一千五百年后就能造成国际纠纷,人权问题啥的。

“夫君说的,妾身都分不清,您还指望梁将军能分清?”

“也倒是。”脑海里浮现出梁建方阎王般的模样,这老家伙连我这顺民的板子都打,还别说别的什么民了,害怕很。“所以?”

“所以过去贴告示啊,招募些精壮啊,与其在那苦寒之地乱民、难民分派不清,不如老老实实随咱家去了陇右当了顺民。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颖顺手取下算盘,“若说啊,咱四家一共摊派了五千人,算算一年下来光粮食……”

“摊派?谁说要摊派?”这几天农学上忙得不可开交,既然和四家有了盟约,又都是信得过的人,就把陇右筹备工作交给颖来办,谁知道大伙开始摊派壮丁了,进度快得有点……

“都商量定了,不是你们老爷们都过去商谈过了嘛。这次由屈、梁两家夺牵头,为无依靠的流民着想,专门起了奏折上去。”颖说的奏折,仿佛是自己亲手呈递一般,“按照此次出塞人数的十倍迁徙,听说京城里顺降高丽贵族也有意随同一起出塞。”

大移民啊,可怜的,高藏在长安憋不住了,想借了这个声势赶紧出去透透气。说起来迁徙流民,按京里这帮混蛋看就是照蓄奴看待了,工钱估计不太可能,人多时能保证口粮,不过总比待在安东等老梁过来砍脑袋强,就是不砍,也有饿死冻死的可能。

也好,辽东本就寒冷,那些难民估计能适应西北的生活,至少比关内人耐寒得多,也算暂时解决了劳工问题,就是做法有点卑鄙,我还得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