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三百万缗(2 / 2)

大唐朝请郎 宁溪南 0 字 2022-01-07

看来,因为那边没落实,李锜还没急着搬家转移财产,老婆孩子还在北城府上。

张军拿起册牒翻了翻:“共计贪墨了多少?涉及几个部门多少人?”这么厚一本,他看着脑袋都疼,是真没有这个耐心把它看完。

“查出财货共计三百余万缗,藏匿于府内与别院几处,还有其长安宅。数目只是估测,有些事情时间久了,记录也不是很清晰。”

这东西其实也只能估测,不抄家谁也搞不清楚,又是钱又是金银又是布匹粮食,珠宝器皿什么都有,还有香料什么的。

而数值也只能是通过一些记录,参照赋税度支总目来算个大概数具,没办法精确。

我们看古代一些贪官,总是感觉特别吃惊,怎么贪污了这么多,就没人发现?皇帝就感觉不到?真感觉不到。

主要就是他不全是钱,什么都有,而且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涉及到的渠道和部门太多了,根本注意不到。

每个州每个县,每年要上缴多少东西物产?而且又不是全部运到京城,司农寺在全国各地都有仓库。到处都是漏洞。

交叉部门多,经手的人太多,运输的时间太长,信息传递太慢。

不过,对于张军来说,这些都不重要,要的就是外名头而已,掂了掂手里的册子,张军看了司录一眼,笑着问他:“可还敢行牒么?”

那天司录可是拍着胸脯说豁出去了,要亲自去长安行牒,催办处理结果。

司录脸一红,不过还是点了点头:“某愿往,只求郎君照护。”

怕死没什么可耻的,能不死谁会想死?能抓着大腿庇护为什么要去寻死?

张军对他这个态度很满意,把册牒还给他,说:“那便去吧,某想了想,还是行牒御使台好些,你径直把案牒送与中丞处。”

张军看了看司录:“窦中丞,亲手交与他手中。”窦参是左丞。李适有一段时间没有任命御使台大夫,由左丞主政,是实际上的话事人。

司录愣了一下,接过册牒,小脸刷的一白。我靠,真让我去啊?大哥我就是表白一下。

他怀疑自己今天把奏弹交上去,明天就会出现在长安的护城河里。

张军感觉司录的表情特别有意思,这个时代大部人的心事都是写在脸上的,特别生动。

笑了笑,张军说:“某出征前,正好有些许小事要去长安置办,便与你同行。”

张军考虑了几天,感觉自己还是应该去一趟长安,和李适李勉几个人见个面,把有些话说一说,这才有了这么个决定。

也是顺便想把窦参的事儿给办了,要不然拖在那里,总像是鱼鲠在喉,很不舒服。

而且想办窦参,也必须得和李适见一面,好好聊聊。

李适因为这一次跑路差点把小命玩完,一下子性情大变。其实就是熟了。

虽然说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成熟了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儿,但这是事实。

一个深居东宫的太子,哪怕有再多的老师,他也就是个不经世事的小青年,和多大年纪没什么关系。

原来他热血,激情,有满腹的志向,有朝气有志气,但就是不成熟,有点看不清火候。

在经此一难后,他确实是成长成熟了,但也一下子就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疑心渐重,情感上也更孤独。

他知道了钱的重要性,变得贪婪好财,他孤独,所以谁说话好听就愿意相信谁,就图个开心,其实他谁也不敢信。

其实,当皇帝,挺可悲的。

因为大唐有着完善的律法和完善的施政团队,稳定的管理架构,所以,不管皇帝如何,还能保持着稳定的前行。

但是,李适开了几个不好的头,也给后世子孙,后朝后代埋下了大雷。

一是猜忌重臣,这个有点受他爹的影响,二是提升翰林的地位,三是纵容御使干政。

德宗朝后期,朝庭上一片明争暗斗,拉开了朋党争权的序幕,也造成了文武对立,中外对立。

尤其御使干权,害处太大了。

御使是监察机构,一旦有了干政的权力,公立立场顿时也就消失了,而且他有奏弹权,可以随时随地攻击任何官员。

所以窦参才能那么跋扈,满朝文武没有人敢引火烧身。而后来人自然有学有样。

司录听张军说要带他一起去长安,顿时大喜,忙不迭的应了下来。

虽然知道张军此行必有大事,但给自己站台那也是肯定的,这下子,自己的名声怕是要拱到御使台去了,想想都激动。

主要是张军的身份特殊,他要进京那就是朝中大事,是要惊动皇帝和满朝重臣的。使相之首可不是浪得虚名,那是实实在在的权势。

张军不会考虑那些人的想法,决定了就去,人和觐见状一起出发。

这操作看的同行的司录有点懵逼。

外臣想进京见皇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得先给皇帝上状:老板,我想来和你见一面,请你批准。

皇帝批复:可,这才行,要不然城门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