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一件血案拉开的裂缝(2 / 2)

全球三国 比萨饼 5048 字 2019-09-28

后来地审讯表明。德塔乌尔斯添油加醋,说了很多特里莎的坏话,把她说成了一个人尽可夫,水性杨花的女人,让阿洛伊斯的怒气中烧,怒不可遏!

当时阿洛伊斯的“死讯”传到了家乡,特里莎为他守了半年地孝(一切都是命运的错,要是他地薪水流入她的账户,她就会追查)。德塔乌尔斯以为他的机会来了,可是他再次失望,特里莎改嫁给了一个华族的政府官员。

现在阿洛伊斯重回家乡,对特里莎心怀怨恨的德塔乌尔斯就大讲特讲特里莎的坏话,同时不停地灌他。

阿洛伊斯也不知道怎么离开酒店的,喝得酩酊大醉的他按德塔乌尔斯给他的地址,找到了特里莎地新家。闯进去,凑巧特里莎与她的丈夫都在。

于是,悲剧发生了。酒精入脑,失去理智的阿洛伊斯拨出了护身匕首,杀了特里莎与她的丈夫,还把他们爱情的结晶,华族-----日耳曼的混血儿给摔死了。

而且发现。特里莎还怀有新孕。她的死是一尸二命!

地区警方迅速出动,把阿洛伊斯捉拿归案。令人啼笑皆非地是阿洛伊斯居然在路边睡着了觉。

收押他进监,进行审问,然后开庭判决。

帝国刑法的基本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证据确凿,阿洛伊斯被判斩立决。

然而他的族人不干了,鼓噪上书,先说特里莎破坏军婚,死有余辜,她先不仁,就不怪阿洛伊斯不义。

一查,民政部门有阿洛伊斯地死亡通知书,不能怪特里莎。

再查下去,德塔乌尔斯被抓起来,经过审问,他招供了,帮阿洛伊斯的人如获至宝,以德塔乌尔斯唆摆、阿洛伊斯被他灌醉作不得数为由再度上诉。

他们还拿出了阿洛伊斯的一大迭勋章和立功、负伤证明,表示他为帝国效忠效劳,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劳后,却是“英雄流血又流泪”。

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地区发动了请愿,日耳曼军队也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潜台词是“我们为你们华族流血,打生打死,得到地盘,你们却抢了我们的女人!”“一时犯法,起因是他人,情有可原!”“如此判决,日后谁会为你们华族卖命”!……

一刹那间,民间与军队地怨气仿佛被打开盖地魔瓶,心魔钻出来,飞向了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个雄纠纠气昂昂,崇尚武力,不甘他人之下的部族,华族之所以能够支配他们,有一部分日耳曼地上层是知道华族的威力,可许多日耳曼人孤陋寡闻,坐井观天,带来的后果是他们不信服,特别是那些被哥特人征服的部族,他们信服哥特人,不信服华族-----没被华族直接揍过,皮肯定是痒的。

照他们看来,是他们的女王殿下被华族的那个男人操得她爽了,就把日耳曼部族拱手让给了他。

战争肯定死人,死的都是日耳曼人多,还有的人不服水土,不喜欢地中海式气侯,想到回家,却被军纪约束,自然不爽。

尽管有许多华族军官与日耳曼人并肩作战,可是一些日耳曼人看来,是他们打天下,华族坐享天下!

民间与军队的这种看法就是这样!

而且,象华族男人娶日耳曼女人,实际是贯彻帝国的种族融合,问题是那个特里莎长得太漂亮,日耳曼人嘴里不说,心里酸溜溜的。

日耳曼人打下城池,受到约束,不得随意掳掠杀人,犹如男人谷精上脑,得不到满足。

怨气不断地增加,不断地发酵,加之一些有心者,他们的心膨胀开来,按他们的想法,日耳曼王国是我们日耳曼人的,罗马帝国是我们打下的,一半以上的驻军是我们日耳曼人出的……

这些人的心思活络起来,想到土地、财富和女人,都是我们日耳曼人打下的,凭什么你们华族吃肉,我们喝汤?!从你们华族手里分到微不足道的一杯羹?

象罗马“二月变天”的事件中,去抄家的日耳曼人后来说起抄到的财富和女人,大量的财富被华族拿去分配,女人?最漂亮的女人注定入宫,成为那个吃他们女王殿下软饭的男人所有。

许多日耳曼人对那个男人表示轻蔑,因为都没有见过他上阵打仗,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由此带出你们华族由这种男人统领,能强到哪里去?

而日耳曼人嘛,真正的英雄就是出生入死,身先士卒且不死的人,他们不能理解“中国象棋”式的文化,君主乃万金之子,坐不垂堂,象皇帝要亲自上阵pk,全国臣民都惊恐万状,谁都知道,皇帝只要坐着龙廷一天,天下就不会乱,他们就有好日子过。

除了那么一小撮的野心家,现在举国99%的人都希望皇帝象他所说的那样真的是天神下凡,万世不死!

环境使人变化,人会忘本,日耳曼人根本不曾想到,若不是由于华族,他们还在日耳曼黑森林地区啃树根,大概四分之一的儿童活不到成年,哪象现在,儿童的死亡率大跌,再不为衣食住行与部族间的残酷战争而担心呢……

如今的日耳曼王国统治机制是帝国法律,女王是王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身上有帝国皇帝,但皇帝哪会管这档事,陆逊是王国的首相,发出的命令是由当地的法庭审判。

突然间爆发的怨气令法官不知所措,在沉重的日耳曼民间与军队压力之下,有人耸人听闻地说若判得不好,民间可能造反,军队会兵变的情况下,法庭枉法了,改判阿洛伊斯死刑,缓刑二年。

地球人都知道死缓是怎么一回事,只要犯人自己不发疯,就肯定不死的,阿洛伊斯得保一命。

可是华大人的命也值钱啊,于是,在民间没有势力,被人所bs的德塔乌尔斯居然以“事件起因,罪大恶极”的名义斩首,作个交待。

《时代》杂志的记者苏杰是个随军记者,素来不务正业,跑去跟进此事,得知经过和判决结果后,他却有不同看法,遂将此事,登上了《时代》杂志,让读者作个评判。

一时间东方舆论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