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三节(2 / 2)

中华异史 呱呱叫 2809 字 2019-08-12

“看来不仅要截流,而且要开源了!”林清华暗暗想道。但此时的中原大地战乱频仍,百姓把糊口都当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哪里还会有银子呢?林清华虽然知道河南在后世是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资源丰富,但他也知道,河南的煤炭大多集中在豫北的太行山至伏牛山一带,离西平寨远得很,况且早已落入清军的掌握,现在他寨中制造枪炮所需的煤铁还是用银子从各处买来的呢。看来开矿是不行了,那怎么办呢?林清华忽然想起了盐,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盐,这可是宝贝呀!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把盐作为赋税的重要来源,甚至实行专卖,有时盐税可达到全部税收的一半甚至更多,而那些靠贩盐发家的两淮盐商更是富可敌国。现在明朝的江北“四镇”更是将制盐、贩盐作为军饷的主要来源,可见盐的利润之大。西平寨附近不产盐,所需盐全部由外地输入,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条是从长江沿江而上,再溯汉水而来的海盐;第二条渠道是四川的池盐通过川北的小道由马帮运来;第三条渠道是豫东南的汝宁所产的井盐。四川已被张献忠占领,此渠道早已不通,而那海盐是寨中居民食盐的主要来源,但自从左良玉占领湖广以后,他对过往的盐商课以重税,使得盐价飞腾,百姓已买不起海盐。这两条渠道均被堵死,西平寨的盐就只剩下汝宁一个来源了,但汝宁是刘洪起的老巢,自从林清华夺了西平寨后,他虽不敢来报仇,但却断绝了对西平寨的食盐供给,并扬言除非林清华交出西平寨,否则就不向西平寨供盐。开始时林清华提高了食盐的收购价,使得汝宁的一些胆子大的盐贩冒险运来几车盐,但在刘洪将这些盐贩全部灭门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向西平寨运送食盐了。万般无奈之下,林清华只好派人直接从南京收购食盐,通过长江偷偷运回西平寨,开始还顺利,但当镇虏军与左梦庚发生冲突后,左梦庚就阻断了汉水的水路交通,使得运盐的工作变得相当的艰难和危险,林清华已经为此损失了好几十人了。

林清华是绝对不会将西平寨交还给刘洪起这个恶霸的,因为这是他唯一的进攻基地,况且刘洪起一向欺男霸女,在这一带名声很臭,若是西平寨落入他的手中,就把寨民害苦了。

刘洪起控制下的那些寨子,无一不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除了应付刘洪起隔三岔五的勒索之外,还要派出壮丁随他四处打仗,实在是不堪其扰。本来他们是可以向官府告发刘洪起的罪状的,但在这乱世之中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会保护他们这些草民呢?而且前些时候刘洪起因为拥有较强的武装,已成为朝廷笼络的对象,被封为副总兵,要是向朝廷告发的话,那就是告官了,有理没理都要先打三十大板,寨民门更是无处申冤。后来听说西平寨来了个好官,而且还是大明的侯爷,对百姓秋毫无犯,据说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于是寨民便把林清华当做了青天大老爷,诉苦的状子一张接一张的向林清华飞来,希望林清华能为他们主持公道,为民除害。林清华开始时并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考虑到刘洪起毕竟也是个朝廷的官,希望两家能合力抗清,但他写给刘洪起的信全都石沉大海,而且据派去的细作报告,刘洪起已经与清军派来的使者密商了好几次,可能会投降满清。

经过深思熟虑,林清华决定向刘洪起下手,一来可以为民除害,二来可以获得资金来源,三来可以得到寨中急需的食盐。虽然这是个一箭三雕之计,但林清华仍不得不小心从事,毕竟刘洪起在汝宁一带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控制着汝宁附近的数百个大小寨子,拥有近十万人马,比林清华的人马多出几倍。但林清华考虑之后,还是认为胜算是很大的,毕竟自己的镇虏军是新式的军队,战斗力绝对远高于刘洪起的乌合之众,若不是因为要防着清军的南下和左梦庚的北进,他早就下令进攻了。

思虑再三,结合前几天得到的情报,林清华决定智取,他叫来留在寨中的天地会各堂香主,与洪熙官、方世玉一起拟定了一个方案,准备以天地会会众辅以少量的镇虏军精锐,一举拿下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