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p>
于是吕震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p>
还有一种说法,宣德年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p>
两种传说中,都是炼制了三千只香炉。</p>
两种说法,张俊平更倾向于后者,因佛殿失火,佛殿内的铜佛像和金银融化,交融到一起,无法分割,只好将至铸造成香炉。</p>
铸造的三千只铜炉,宣德皇帝留下宫里用的,其余赏赐给朝中大臣。</p>
香炉铸成之后,宝光四***气内敛,端庄大气,大受追捧。</p>
从宣德年间开始,就不断有人进行仿制。</p>
诸多帝王都曾经尝试仿制宣德炉,就连当时铸造宣德炉的御匠吕震、工部侍郎吴邦佐也都为了谋利而进行过第二次铸造,但是都没有做到完美的仿制。</p>
如果是有意铸造,红铜里面掺入金银,必然是有比例,且有文字记录的。</p>
红铜并不稀缺,金银更不缺少。</p>
只有这种意外情况下产生的铜合金,因为随机性,才会没有配比记录,无法完美复制。</p>
有人可能说,也许当时吕震忘了记录金银铜合金的比例。</p>
这不可能,在古代,民间的工匠干不好,最多也就是没饭吃。</p>
而宫廷里的御匠,要是出了纰漏,那就是掉脑袋,甚至抄家。</p>
所以说,当年的御匠不可能在抄家掉头的威胁下,出现这种疏漏。</p>
张俊平拿起宣德炉,没有急着去看底款,而是先看炉身。</p>
香炉包浆自然,光泽内敛,混元一体,是大开门的老物件。</p>
再看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德字中间少一横,这是宣德年底款的特色。</p>
不过,这一点不足以作为鉴定的证据。</p>
德字少一横,这个特征,只要对宣德底款稍微有点研究的都知道。</p>
再看器型,也确实是宣德三年那批铜炉的标准器型。</p>
但是,这也不足以当作鉴定宣德炉的特征,因为仿品太多,无法完美仿制材质,但是器型、底款都可以完美仿制。</p>
看完之后,张俊平把铜炉放下,不动声色的问道:“冯大爷,这件铜炉打算怎么出手?”</p>
“五十万!”</p>
“高了!</p>
宣德炉除了典籍里有明确记载,并且传承有序的那几件,其他的都不值钱!”张俊平摇摇头道。</p>
宣德炉的名气很大,但是市场价格一直都不高。</p>
因为仿品太多了。</p>
新仿还好辨认,但是宣德年自己仿制,明末清初仿制的,都已经经过了时光的沉淀,在没有见过真品的情况下,单靠眼力,学识去分辨真伪,完全是开玩笑。</p>
那种一眼辨真伪,只存在于小说里。</p>
“如果是传承有序呢?”老冯头胸有成竹的笑问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