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没有一劳永益的政策(2 / 2)

振奋新明 小波不停 0 字 2021-09-05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每次政治变革都困难重重?几乎跟少有成功的例子?根本原因,还是所有的政策制定者刚开始的出发点,都是本着万世不变的原则来思考问题。政策变动和调整的周期都太长,因此而形成了固态思维和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群体。所以说,要让人适应变化,适应调整,阻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消解。

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有一个章节讲的的唐朝府兵制向幕兵制的转变。穿越到大明以后,李振新才重新回想起这个事,发现中国的很多朝代都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大明的卫所兵与后来的营兵,不就和唐朝的情况差不离?自己后世经历的时代,兵制变革也有类似的趋势,说白了不就是义务兵和军人职业化之间的变化吗?每当想起这事,李振新心里就惊醒自己,千万别觉得世上有绝对正确的政策,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来思考问题,要用变化的心态来对待问题。

农业和兵制是最影响国政的大事,千万不能瞎搞。这也是为什么,国政院的人过来问他政策的时候,他没有照搬后世的思维,给出解决方案的原因。

要是借鉴后世的思维,其实这事的应对办法很多,比如划定基本粮食保护区、推行粮食补贴政策、对经济作物和粮食实行不同的税政。可这些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下的问题,保护农户的利益吗?李振新自己心里真不确定,所以只能给一个折中的方式。

让粮食公司通过加大收购量和适当溢价给农户予以补贴,成立一些官方农场,变相的搞点粮食生产保护区出来,对新开发土地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委婉的推行分税制。这些方式既能将后世鼓励粮食生产的思维推行,可又打了折扣,让基本盘尊重了市场意愿。

从本质上来说,李振新还是希望市场自己来进行调整,自己寻找出最佳的经济作物与粮食种植之间的平衡,这样不管是粮农还是棉农,都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可是他又怕过分的放纵市场,会付出太大得代价,作为执政者他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当这个破总裁不知道为政之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总裁发现自己居然有了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毛病,而且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他现在居然开始怀疑目前现行的这些政策,是否是正确的,会不会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教育普及化,比如鼓励工商的政策,比如现行的兵制,以及现行的行政制度。按道理来说这些都是基本符合自己所认知的社会发展规律,可是自己的认知是否真的正确哪?

管他哪,现在已经开工没有回头箭了,只能继续往前走。大不了就是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呗。总不能因为患得患失,而裹足不前吧。说白了自己的这种心态,是条件变好后害怕失去而产生的焦虑症,是心理懦弱的表现。

请记住域名:。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