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瓶子很罗嗦……(2 / 2)

三国求生记 水瓶座·杰 3139 字 2019-08-13

支开了袁尚的细作并盗书成功之后。司马懿便放上一把大火毁灭痕迹。这一把火放得真是很成功,司马懿神不知鬼不觉的得来了陆仁与蔡琰多年苦心编写下来地文献,其后司马懿就带着这些文献书简躲回河内老家细细的参悟。

袁绍病死之后的河北局势,司马懿也了解得很清楚。这时司马懿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天下格局,最后选择了袁尚作为自己暗中扶持的目标。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曹操太精明且手下地能者太多,司马懿在曹操地手下野心不太可能得呈;袁谭比较刚愎自用,难听人言,又因为继承了袁绍的家业会是曹操地首要攻击目标。不太合适。只有袁尚地处偏北,有袁谭的势力缓冲,而且按陆仁书简中的记载,袁尚的地盘最靠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东三省,只要得到了一些缓冲的时间在东三省建城立足。再利用袁氏原本对乌桓、鲜卑这些北地异族的影响力来聚集人口。袁尚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司马懿曾与袁尚见过面。知道袁尚这个人自己能够控制得住。

在曹操与袁谭交兵的那段时期里,司马懿就去与袁尚碰过头,而袁尚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新城雏形就是司马懿定下的。接着袁尚兵败于曹操之手,司马懿料知袁尚必败给袁尚出了个诈死脱身之计,救回袁尚之后司马懿留下了一批自己整理出来的内政系文献交给田丰、沮授,并且和田丰、沮授议定如何封锁消息,让袁尚在东北安心发展,自己则回到河内老家应对曹操的辟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司马懿一面让曹操认为北方无忧,一面利用曹操急于统一天下的想法,一个劲的把曹操往南方导。等到建安十八年,袁尚在东北的势力基本成形,田丰和沮授年纪又大了,不再适合上阵领兵,司马懿便以诈死计离开曹操,来到袁尚的帐下成为统领大军的大将军。接着在东北整训了几年的军队、器械,便有了现在的胡虏南下中原之局。

要说司马懿盗去的书简其实有很多陆仁与蔡琰还并没有完善,再对比一下陆仁到夷州之后的重编与改良,很多东西其实只能算是过时。不过真的对于胡虏与曹操这些人来说,就已经了不得了。东北的土地肥沃,只是要开垦的话需要比较好的农具与相应的耐寒系农作物,可是偏偏这方面就是陆仁的这些书简中比较完整的----谁让陆仁那时就是个标准的种田派人物,又有个陆氏镇给陆仁做实验?再者,那时的陆仁原本就打算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去开发东三省,因此书简中对这些方面的事记载得比较详细。农具方面不用多说,农作物方面陆仁向不少北方的老农询问过哪些比较耐寒高产,同时还有打算去三韩地区收集优质谷种。只是事情多变,这些东西陆仁自己没能用上,最后却便宜了司马懿和袁尚。

不过也算是万幸吧,司马懿盗书之前,陆仁收到了马钧,并让马钧带走了有关航海、制船这些方面的文献资料,与糜贞去徐州琅琊开发海运方面的事。也正是因此,司马懿没有能得到航海方面的资料,只能是在陆地上发展。不然的话……三韩、济州岛、倭岛这些地方,恐怕还轮不到陆仁先占据到。就拿现在的济州岛来说,孙尚香和陆逊的陆战实力远逊于高句丽,一直是靠着海战方面的优势守定制海权,让高句丽出不了海还造不了船。每每高句丽想在沿海地区设立船坞或是码头,香香与陆逊的海战船队肯定会闻风而至,远程扔上一大堆石弹、酒精燃烧弹什么的就溜之乎也,硬是打得高句丽空有陆战大军却只能望海长叹,干瞪眼没脾气……

现在的司马懿真的是郁闷到了家,如果曹操战死,对司马懿来说大有一战而定河北之势,可是现在已经失去了良机,还因为自己的一番自大失算把自己给暴露出来了。要说曹刘联军或许司马懿还不是很头痛,但是河间败退的军兵禀报,让司马懿马上就明白陆仁也掺合了进来,陆曹刘三方联军,司马懿想不头痛都难。

都说一汉抵五胡,司马懿对五胡兵马的战斗力其实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懿是依靠五胡兵力打人海战术,同时辅以相对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强化五胡兵马的战斗力。现在曹刘联军的兵力已经不在少数,陆仁的出现又无疑会带来大批比自己手头装备更为先进的装备。远了不说,就前些时日司马懿自己布置演练出来的坚实阵线被陆仁的投石大军完全击溃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的司马懿原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起也就是和三方联军持平而已。想要赢这场仗,司马懿要多费脑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