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预备秋收战役(1 / 2)

 第四十五章 预备秋收战役</p>

“而今七月,距离秋收,顶多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之间,而鞑子为了定然在本月底,或者八月初就会出兵南下。”徐渭说道:“到时候我的局面就非常窘迫。要今年粮食本来就减产了,至于减产了多少,还不知道。而大同本来的存粮,也见底了。虽然因为巡抚的督促,各地输边的粮食,已经提前到位了,一共七十一万石,这是往年的成例。巡抚大人还想多争取一些,但是不行。今年朝廷也很困难。山东地震,西北也旱了。都需要赈灾。”</p>

“即便如此,所有粮食最多能支撑到明年开春。七十一石粮食,这是军饷。可不是让百姓来吃的。而百姓家中粮食都已经见底了。”</p>

“也就说,如果这一季粮食没有收成,或者被鞑子烧了。明年春天就是大饥荒爆发的时间。”</p>

徐渭说的面色沉重。所有人听的脸色铁青。</p>

一向沉稳的麻禄也忍不住说道:“朝廷什么时候都有困难。”</p>

一句话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但透漏出,大同上下,对朝廷的深深的怨言。</p>

可以说积怨已久。无他,嘉靖以来给大同人看来,从亲娘养的变成了后娘养的。</p>

正德一辈子或许在文官看来,是顶级的胡闹。但是对于边军来说,那真是亲的不能再亲了。且不说外四家中,大同镇就是一家,也不说,大将军朱寿在大同常住过好一阵子,单单说正德大名鼎鼎的应城之战,就是在大同打的。民间传说中正德最爱的女人,也是大同人。</p>

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的。</p>

但毫无疑问。在正德一朝,大同与宣府,特别是大同,享受的是头一等的待遇。</p>

而今成为了,大明朝廷但凡出一点事情,就可以牺牲的、后娘的养的。</p>

说句不客气话,大明这么大的地盘,那年不出现事情,才是有问题的。所以,大同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得不到满足。是以大同苦朝廷久矣,甚至在大同两次兵变之后,上任的总兵带了整整几千鞑兵。也就是为大明效力的蒙古人。才算稳定住局面。</p>

很难说,这一支军队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还是来弹压大同本地军兵的。</p>

从某种角度来看,军队与朝廷的离心,也是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看李自成的义军,其中骨干几乎清一色的前边军。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p>

“少说两句吧。”马芳拽了一下麻禄。</p>

麻禄这才行礼说道:“末将失言。请</p>

大人责罚。”</p>

周梦臣说道:“无妨,徐先生继续说。”</p>

徐渭说道:“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鞑子人马不多,因为鞑子内战,今年南下的大抵三到四万,以蒙古国师萧芹为帅。这或许是一个好消息。”</p>

周梦臣面无表情,对眼前这个好消息,也很难受。</p>

是,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鞑子大举南下,即便辛爱不如俺答,也可以轻松纠结十万骑以上。面对这个数量的敌军,在绝对实力面前。周梦臣能做的也只有固守待援。</p>

等鞑子退兵。</p>

至于收成什么的,就不要想了。</p>

但是这个数字依然让周梦臣很头疼。</p>

周梦臣说道:“而今情况,就这样?说说看吧。麻禄,你久在大同,熟悉边墙情况,你说说鞑子可能从什么地方来?能不能守住?”</p>

麻禄说道:“不能,绝对不能。而今边墙残破,而各处墩堡卫所也没有什么可战之兵,而今即便要修缮边墙也来不及了。而且即便修缮好了,人手也不够。毕竟秋收在即,人都防秋了,庄稼怎么办?”</p>

周梦臣说道:“这就不用说了。我现在可以申明。这一战目的,不在于驱逐鞑子,而是要保障秋收。所以,秋收的人员非但不能减少,而且想想办法动员所有人,只能能喘口气,都要给我抢收。杨大人,这一件事情交给了。”</p>

杨继盛说道:“下官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