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黄河银行的第一笔业务(2 / 2)

地方上说不定弄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利益冲突之下,要人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p>

当然了,晋商都是商场的老手,并不没有信心将业务给铺开,但是在他们看来,而今是最合适的机会。可以说是趁虚而入。关中士绅都需要钱粮的时候进入,不会遇见什么阻碍,今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就不好找了。</p>

徐渭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就是担心了。”</p>

周梦臣一愣,他说道:“担心什么?”</p>

徐渭说道:“自然是担心,朝廷能不能还钱,会不会还钱了。”</p>

周梦臣一愣,忍不住苦笑,觉得这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也别玩什么聊斋。</p>

周梦臣并没有立即还钱的意思,同样晋商未必不知道,周梦臣没有立即还钱的意思,甚至这一笔账很可能就是一笔坏账。</p>

只是他们更知道一点,那就是不出这一笔账,整个银行都建立不起看来。</p>

所以,明知道这一笔账很可能有问题,他们也不能不借,但是也要尽量压缩损失。毕竟,这些直接借给地方士绅贷款,有朝廷作保,而且这地方士绅,也都有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所以即便有个别的坏</p>

账,但是整体来说,决计不至于亏损,无非是赚得少一点而已。如果再加上拉拢关中士绅,开拓市场等等的原因,黄河银行更是大赚特赚了。</p>

只是周梦臣却不想这样做。</p>

这一场大灾,损失最大的是百姓。而不是士绅。不客气的说,即便是有些士绅在灾难之中死了几个亲人,财产上也有些损失,但决计不会到难以为继的地步。</p>

</p>

反而是百姓很多挣扎的生死之间。</p>

给士绅更多的钱,反而会促进关中土地兼并加剧。周梦臣可以拍拍屁股走了,却给后世留下一个更加难以治理的关中,这并不是周梦臣想要的。</p>

周梦臣问道:“这种贷款到底准备多少?还有除此之外,他们准备借给我多少钱?难不成一点都不准备给了?”</p>

徐渭说道:“这种借贷给关中士绅的贷款,有多少他们做多少。只是如此一来,借给朝廷的银两就不多了。他们本来只准备了三百万两,不过我与他们熬了几日,最终确定,五百万两封顶。”</p>

“我觉得,如果双管其下,五百万两也不是不能接受的。”</p>

周梦臣说道:“双管其下,你也赞成晋商的想法?”</p>

徐渭说道:“大人,不是我赞同,而是不得不赞同。我只问一句话,大人以工代赈,固然可以从大同书院调一批人来,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当地士绅与官府推进。”</p>

“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关中士绅过一手。而今不过是换了一方法,也给朝廷减轻了负担,毕竟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从来就是这样的。”</p>

“与其争一个虚名,不如争一个实惠。”</p>

周梦臣叹息一声,知道徐渭说的是大实话。</p>

如果想要完成周梦臣心目之中的以工代赈,别的不说,先来两三万现代公务员。否则就指望各县那些胥吏官员,一层层工程款,能用在工地上的到底有多少,真有天知道了。</p>

不管用什么办法,周梦臣都避免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下面很多人对赈灾款占用,或者说分一杯羹。</p>

反而干脆这样做,让士绅自救。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朝廷的负担反而轻了许多。虽然估计也有很多副作用。</p>

周梦臣说道:“我就是从此让步了。又能赚到什么实惠?”</p>

徐渭说道:“大人一直不是在担心河朔省,汉人人丁不足,难以长治久安,这不,人就送上门来了。”</p>

周梦臣一愣,说道:“愿闻其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