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海军理论建设(2 / 2)

汉并天下 东仙轩辕 0 字 2021-07-04

接着,天子刘洵还专门提出了自己对于此时造船技术的改良意见,那就是使用风帆来取代船桨,并且还提出了水密隔舱的概念!

首先便是风帆技术,华夏的风帆航海技术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到了此时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并被运用于远洋航海。

不过此时大汉帝国海船的风帆是固定帆,即把帆固定在一根桅杆上。这种帆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只能接受顺风,即来自船尾的风,如果是逆风,几乎无法行船,只能依靠船桨用人力推动。

随意,天子刘洵针对此缺点,便提出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用绳索把帆系在桅杆上。这样不仅方便了帆的升降,还能根据风向来操纵绳索,改变风帆受风面的朝向。活动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除无风的状态外,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另外此时海船的风帆基本上都是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叫做硬帆。为了使风帆更加牢固,天子刘洵提出是否可以改进船帆的织造技术,采用平行式风帆,即在帆面的水平方向,每隔一定间距安装一根竹条,从而构成一个平行的骨架。

如此一来,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当风帆遭到不同方向的风吹袭时,横向的帆竹能够使风帆较为稳定,形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易卷折;而当风力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向帆吹袭时,硬帆会产生很大的垂直于风向的升力,升力在船舶前进方向产生了分力,从而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

在场的众多百工闻言都是对天子刘洵的提议赞不绝口,认为如果真的能够改良海船的风帆,那大汉帝国的海船驾驶技术将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从此以后大汉帝国的海船便可以不必太过依靠风向来航行,而是可以借助不同方向的风力。

一同赴宴陪同的百工部尚书杨墨和海事司诸官吏更是惊叹不已,众人没想到天子刘洵竟然对航海技术还如此精通,那还有什么是天子刘洵不知道的?

就在众人没回过神的时候,天子刘洵便又抛出了一个“重磅”技术: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也叫做水密舱室或防水舱,是海船的安全结构设计,其位于船体内,是船身内部经水密舱壁所区隔划出的多间独立舱室。

华夏关于水密隔舱的记载最早见于梁《宋书》关于“八艚舰“的记载。当船舶遭遇意外使船舱少部分破损进水时,其他尚未受波及的水密隔舱则还能提供船舶浮力,减缓立即下沉的风险。

后来到了唐代,水密隔舱的技术便趋于成熟,到了宋代之后华夏的海船、甚至是一些比较庞大的江船都开始普遍使用水密隔舱技术。

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船只航行的安全性,可以让船只在破损的时候依旧可以继续航行,而且隔断开的舱室也便于管理,可以用于不同的分区。

还有一点,水密隔舱的修建,由于舱板与船壳紧密相连,还起到了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只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还取代了加设船只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得以简化,大大降低了船只的建造成本、缩短了船只的建造时间。

天子刘洵系统阐述了水密隔舱的技术,此时在座的所有人都已经被镇住了,特别是那些造船百工,还有百工部尚书杨墨和海事司的诸位官吏,都已经被天子刘洵那天马行空一般的想法所镇服。

此时,百工部尚书杨墨激动的拱手说道:“天家此论非凡绝伦!臣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说完,百工部尚书杨墨便奏请,将水密隔舱和风帆技术列为朝廷绝密技术,同时由百工部牵头,立即在海事司设立项目部加以研究,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天子刘洵自然赞同,当即对百工部尚书杨墨说道:“此事便交给百工部负责了,爱卿便要全力以赴了!”

“诺!”

而后,酒宴的气氛越发的热烈起来,天子刘洵的心情也是大好,不断与百官和上百海事人才把酒言欢。

忽然,中常侍耿国接到了一名兵部侍郎送来的题本,看过封面的题目之后脸色微微一变,急忙凑到天子刘洵的身旁,小声说了几句,将那册题本呈给了天子刘洵。

天子刘洵不动声色的看了看在场众人,而后小声对中常侍耿国说道:“立即命兵部尚书史曾和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去麒麟殿,朕一会儿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