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误判(2 / 2)

历史被自己改的已经有些面目全非了,但历史巨大的惯性,还是有的,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防着点历史还是有必要的,所以,赵兴谨慎的提醒孙承宗。</p>

孙承宗不置可否的看着赵兴:“继续说。”</p>

赵兴陈恳建议:“一旦大凌河筑造完成,将如一把利剑,插在辽河岸边,进可直逼沈阳,会让皇太极如芒在背。皇太极必然想要在城没有筑成期间,除之后快,我们不得不防啊。”</p>

被这么一提醒,孙承宗也重视起来:“你说的有道理啊。”</p>

“同时,进攻大凌河,就是进攻大明,皇太极为了重振士气军心,他也会这么做的。”</p>

孙承宗再次点头:“恢复士气,也是皇太极最需要的,你说的对。”</p>

“所以,在下请求孙师傅重视起大凌河。在下建议,请杨尚书把剩下一半的钱粮拨付给祖大寿,让他加快筑城速度,让大凌河早日完工。”</p>

杨嗣昌是赵兴的人,当然不能反驳赵兴的建议,同时,杨嗣昌也是一个有战略眼光和忠君爱国的人,当然不像其他昏聩的官员,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而推诿做事。他也认为赵兴说的有道理,于是点头:“可以,回去我第一时间办理。”</p>

赵兴欣慰的点点头,然后转向孙承宗:“一面加紧筑城,而同时,请孙师傅立刻在大凌河里多备粮草,最少三四个月的,如此皇太极来攻,祖大寿总兵,可突围,可坚守。”</p>

孙承宗认为正确:“老夫回去立刻安排。”</p>

“同时,将大凌河的百姓,全部向后迁移,如此就不会在大凌河被围困的时候,百姓们空耗粮草,也让祖大寿总兵可以专心防守。若防守不住,也没有后顾之忧的全力突围。”</p>

赵兴的目的,就是不让历史再次发生,不让祖大寿死守大凌河的时候,城内只有十日粮草,而城中百姓加快了粮草的消耗,最终祖大寿以百姓为军粮的惨事发生。他的目的,就是要将插在辽河边的大凌河城,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兵营,专心威胁建奴。</p>

孙承宗点头:“一定立刻执行。”</p>

赵兴放心了,孙承宗做事不是一个拖沓的人,也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这就去东江镇,如果建奴攻击大凌河,只要祖将军坚守大凌河三月,我必带东江镇将士登陆辽东半岛,给予牵制搔扰,如天启年那些次一样,配合辽西战事。”</p>

孙承宗也慨然承诺:“如果建奴进攻东江镇,我也必派偏师进攻建奴后背,让皇太极首尾不能相顾。”</p>

看着这一老一小默契配合,崇祯不由欣慰感慨:“若毛帅不死,何至于让建奴入寇京畿,杀我百姓两百多万啊。”</p>

</p>

孙承宗和赵兴一想毛文龙的事,就不由得一阵唏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