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论裁军的利弊(2 / 2)

但是,没有人听他的,那群边军转眼就逃了个无影无踪。</p>

边军跑了,其实华阳还有三千本部,其中还有三百亲兵,还是有一战之能的。</p>

但边军的溃败,却严重的打击了本部士气。本部兵一看边军都跑了,那自己这些平时吃不饱穿不暖的还干什么打生打死,跑吧。</p>

于是,本部也逃了个干净。要不是三百亲兵保护华阳,说不定这一战,华阳连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p>

败了,是一场大败,因为明军转眼的溃败而激发了士气的蒙古人,就一直追了华阳三百里,才放了他。</p>

于是,华阳就因为这次莫名奇妙的,被边军带沟里来的战败,被上面揪住了由头,由都督检事,弄到了现在的挂名总兵,手中再无一兵一卒。再这么下去,这个大明堂堂的侯爷,就要要饭去啦。</p>

赵兴接口:“我们剔除臃肿,剩下精锐,钱粮充足,就完全可以提起将士用命之心。我问问在座的诸位,面对一万流寇,大家只要多少这样的兵,就能灭了他们?”</p>

大家都是老军务,当然心中有算计。当初一个洪承畴,带着三百家丁,就击溃三万流寇解了韩城之围,从而一路官场顺风顺水呢。</p>

于是大家有报三百,有报一千的。最多也就是两千。</p>

“那么用现在的兵,我给你两千,你们能取胜吗?”</p>

大家就你看我我看你,最终的结局是,没有人敢应承。</p>

“两千,可击败流寇获得军功,而三千却不能胜,或者是失败而获罪。你们想想,你们要哪样的兵?”</p>

不用想,大家都明白。不过是大家打算着吃些空额罢了。</p>

赵兴直接揭开这个盖子:“这里没有外人,我就实话实说。大家之所以不愿意裁撤军队,剔除老弱,还不是想着吃点空额,补贴家用。但大家吃的空额真的塞进了自己腰包了吗?”</p>

大家细细的想了下,才发现,大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吃的空额,克扣出来的那点钱粮,最终是为了保命,都养了亲兵了。感情是这手入,那手出,有时候,还倒贴了。</p>

“豢养私兵,本来就有违国朝制度,容易被人诟病。既然这样,大家为什么还这么干?不过是大家战场上要保命,同时呢,也希望在战事焦着的时候,能扭转一下局面。”</p>

这才说到了大家养亲兵的根本处了。</p>

“但大明国家,给你的是精兵强将,你还有必要再冒着忌讳养亲兵吗?”</p>

张之及第一个站出来道:“其实,养亲兵是个赔本的买卖,还不能多,要想扭转战局,根本不现实,只能保命。我老爹京畿之战,带五万京营和建奴死战,结果五万京营硬是被五千建奴打垮,最终老爹战死。但我只带着大壮等的一万精锐京营,在遵化城外,却顶住了多尔衮的一万多建奴,六千蒙古人的进攻而胜之。这就是区别。”</p>

郑国公最终点头:“是啊,其实如果兵精粮足的五万京营,就足可守卫京师安全。而现在这种半饱的十三万京营,缩编成五万,就完全能不增加军费的情况下而做到钱粮丰足。如此,精气神也就上去了,战斗力也就出来了,那么我们真就能常打胜仗了。”</p>

这一番摆事实讲道理,再加上剖析了利益至上的利弊关系,于是这一件事就基本通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