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氏字型(2 / 2)

这一成果一经宣布,立刻轰动全国,有专家激动地说:“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发明的巨大意义,一时还难以估计。”

《北大学报》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一个科技发明,立刻引起了全国业界的关注,特别是搞计算机的。新华社4本“内参”评价为“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

北大的师生更关心地是,这个发明人李思明居然是大一的新生,成为广大学生崇拜的偶像。有关于他的一切都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特别是他开学以来逃课的“劣迹”,有的人开始效仿,自己的举动成了“坏典型”,这是李思明预想不到的。校方看到这个不好的迹象,立刻专门为此发布通知,只要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或发明,才允许不按部就班上课。

但李思明只有一个,别人是学不来的,只好乖乖地上课。校方现在非常重视李思明,直接将李思明聘为讲师,成了北大的教师,不过这个教师是不上课的,甚至连大学毕业证都没有。

李思明却找到了系领导迟主任:“主任,五笔字型出来了,但我们还要有后续的工作要做的。”

“还有什么事,不是完成了吗?”迟主任不解地问道。

“主任,知识产权呐,就是专利权。”李思明解释道,“这个技术其实并不难,只要知道原理,搞这行的立刻就可以仿制的。”

“这不好吗?最起码表明这个技术是很容易推广的。”

李思明简直要吐血:“主任,这是我的成果,也是北大的成果,是经过我们大量的脑力劳动换来的。如果我们不申请专利去保护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去用。国内暂且不说,因为我们现在的专利法形同虚设。可是国外呢,海外如果有人利用这一发明挣钱怎么办?况且,日本人、新加坡人、南朝鲜人都可以用这个的,别忘了计算机也是外国人的,到时候我们怎么办?我认为我们搞科学创造,要有专利意识。你看我们现在几乎每一个设备都要进口,花了大笔的外汇还不一定买得到,为什么?那是因为别人掌握着技术,那意味着钱!”

李思明接着说:“如果申请了专利,国内要有,国外更要有,将来我们可以授权别人使用,但要收费,有了钱,我们可以做其它研究,这样也可以减轻国家负担,是吧?”

迟主任道目瞪口呆:“小李呐,你说得很有道理。我的目光太短浅了,这样吧,你现在和我一起去见校长,把这个事情汇报一下,看来我想得太简单了。”

校长姓周,著名的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在李思明看来,中国人这点不好,非要一个科学家去担当社会职位,一个还不行,非要兼上几十个职务。有一位李思明非常欣赏的院士曾说:“我现在经常在报纸电视上露面,这说明我的科学生涯结束了。你什么时候看到一个真正有才能、正在创造高峰的科学家频繁在电视上露脸?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要结束了,只能在电视上露露脸了,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

校长今年七十多岁,但现在看来精力充沛,经过文革的知识份子,现在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你是说,我们要申请专利?”周校长问道。

“校长,不仅如此,我们一切可供应用的科学发明,都应如此。”李思觉得这个很重要,比如VCD的发明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VCD发明人姜万勐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懂专利保护,失去了一次极好的统领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在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失去了本应占有主动权的半壁江山,“我们中国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方面我们至少相差了二十年。我们需要奋起直追才有可能追上别人,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注意专利保护,就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专利费,这样可以反哺我们的研究工作,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专利授权给厂家使用,又可以促使厂家迅速占领市场,这也是民族产业的支持。厂家受益可以给研究机构更大的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和厂家直接合作,参与市场。光靠国家的投入,可谓是捉襟见肘,要知道厂家是最重视技术进步的。”

“李思明同志,你讲得好啊。后生可畏啊!”校长很显然支持他的看法。

“哪里,哪里,这只是我的一点建议。”李思明说道。

“过份谦虚等于骄傲哦。你选择来北大,也是我们的骄傲。”校长笑着道,“迟主任,你做的不错,发现了一个好苗子啊。今后要多给李思明同志支持”

“校长,那这个建议?”李思明并不关心什么称赞。

“放心吧,我们国家现在虽有‘保障发明权和专利权暂行条例’,但现在看来,有必要专门立法,我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的意见。另外我们立刻着手申请专利,特别是国外!”

周校长觉得还不够,立刻要李思明写篇关于加强专利立法的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李思明最怕写与专业无关的文章了,只得跑到政法大学,找人找资料,才勉强写出来。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李思明的名字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想不出名都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