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诺曼底㈠(2 / 2)

当第一波1500士兵开始突击上陆,因为海中有一股向东的潮汐,以及岸上迷漫地硝烟,使得士兵难辨方向,队形也变得混乱。上陆时士兵们要先趟水涉过一米多深,50至90米宽的浅水区,然后通过180至270米宽毫无遮掩地海滩。才能接近到堤岸,而且这一切都在德军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这里成了美军的集体屠宰场,这1500士兵根本无法投入作战,没有重火力和远程火力,只是在浅水中,海滩上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在第一批登陆的8个连中只有2个连登上预定海滩,但也被德军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由工兵和海军潜水员组成的水下爆破组,伤亡惨重,装备丢失损坏严重,但仍克服困难冒着德军炮火开始清除障碍物。在东段开辟出两条通路,在西段开辟出四条通路。可惜在涨潮前来不及将通路标示出来,后续登陆艇一直找不到通路,拥塞在海滩上听任德军炮击。

《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而瑞恩这位101空降师的伞兵所参与的战斗,其实也是等陆作战的一部分。

“留在海滩上地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另一种是即将要死的人。来啊!跟我冲!”李思明很能理解当年美军第四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那弹片横飞的海滩上的呐喊。

士兵在战场上只能凭借勇气活下去,不生则死,或者死里逃生,是一个军人努力想搞清楚的一件事情。对于一名士兵来说,别人的生命并不比自己重要,将军也不行,这在剧本中也有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士兵只是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军们眼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而已。如果战争电影只是讨论将军和政客们的一言一行,而忽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艰难穿行地士兵,就放弃了“人性”,因为前者高高在上,观众没有感性的认识,而后者才是普通人可以体会得到地情感,这正是好莱坞战争电影中极力表达的东西。因为这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可以说明好莱坞战争电影为什么会有“钱”途。

“压迫,一定要压迫!要让观众们在看一段戏时,有窒息和转身想逃跑的感觉。炮弹,机**击中铁器,钢盔,沙地,水面,划破空气,还有**的声响和效果,一定要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震慑力,要压迫式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要大家明白这里就是地狱,让观众有置身魔鬼血盆大口之感!”李思明在例行会议上作此表示。

来这里几天了,光把这里一千多号人安顿下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开拍各小组配合一定要顺顺当当,因为安排这么多人有秩序的化妆就是意见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效小组事先勘查地形,预先设计好士兵移动路线,计算好将要埋的炸点,这不仅为了能顺利拍摄,也是为了安全。李思明可不想因为这事上了报纸头条。

有一件事,李思明很疑惑,因为从在公司的弗兰克尔那里得知,美丽国的报纸上每天都能出现有关拍摄现场的所谓“幕后”新闻,而且都是确有其事:比如李思明当天布置了什么任务,同主要演员说了什么要点,遇到了什么困难。这让李思明怀疑是不是有人当了“内奸”。可是这一千号人,怎么能知道是谁?李思明忙得脚不沾地,索性不管。

头几天都是准备工作,现在看上去还可以,就是不知道明天演练会不会顺利,李思明有些头疼。这演战争戏,比真刀真枪地打仗还要令人头疼,李思明明白了他前世会什么会看到那么多装腔作势的战争电影,因为导演根本就没研究过军事史,军事常识更少的可怜,这还不算,打仗戏不够,爱情戏来凑,最好来个三角恋爱。

“嗯,这种类型的片子,真是令人头疼啊!”晚上的时候,忙了一整天的李思明才有时间感慨。

“其实,你做得挺不错,虽谈不上事事亲为,但是你可以发挥每个小组的作用,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科波拉看着他,也很理解他,“你看上去有指挥大团体的经验,这很难得。”

“话虽如此,一旦正式拍起片子,就担心会在某个环节上出乱子。”李思明道。

“这你放心,我现在还是副导演。你既然付我不菲的薪水,我自然会不吝我的脑力和体力!”科波拉笑着道。

“老实说,让你做我的副导演,是屈才了!”李思明道。李思明对科波拉一直是非常尊敬的,从来都是抱着虚心请教的心理,和他讨论问题。这一点,科波拉以及其他助理导演包括技术人员,都是印象深刻的。

“其实,给你当副导演,我也学了不少。”科波拉瞟了他一眼,轻笑道,“至少你会忙里偷闲。”

李思明此时正半躺在一个旅行便携椅上,一支手捧着茶杯,一支手叨雪茄,这还是古巴哈瓦那雪茄,这可不好搞。自从来到美丽国之后,他改抽雪茄烟了,这是跟曾智学的,因为曾智说这才是成功人士。

“这个啊,学会休息,才会工作嘛!”李思明为自己辩护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