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给我一个支点(2 / 2)

李思明也亲自出马,不过他地演讲很有特色,他在放电影。他不辞劳苦地搬来电影放映机,播放了诸如《星球大战》、和《查理的天使》片段,来说明电脑技术的神奇和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围绕着硬件与软件进行阐述。他讲得很生动。内心却在抱怨没有笔记本电脑和DVD,PPT之类的玩意。

自英特尔公司1971年发明了第一款微处理器以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计算机地重要性,但是一台个人计算机的价值两三万元。为什么这么贵?国人省吃俭用,才能买上一台,只有国外大公司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当然知道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科技知识,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到IC设计、制造、侧试和封装,还有计算机软件,无一不是知识的体现。

未来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且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竞争时代。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但是如果我们不努力。那么这个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许多年轻的学生朋友梦想出国。事实上也有许多人出国,但是学成归来的有几个?微星公司从1981年起就资助北大学生出国留学,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各位师生朋友,这当中已经在国外完成学业地。超过九成的人选择回国,选择来到微星公司。我也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在微星公司,工程师们地价值正在得到体现。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半导体科技在深圳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甚至达到国际水平。

但是在向科技高峰进军地征途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因此。微星公司希望更多地年轻朋友加入到我们中来。而微星公司也愿意提供这样地机会。”

李思明面对下面地黑压压地人群。宣传着自己地理念。

“请问李教授。贵公司是外资公司。难道这也是像你所讲地。是发展民族科技?”有学生当场就提了出来。

李思明一时有些语塞。

“我们当然是香港人办地,难道你想否认香港人不是中国人?”李思明的话有些强词夺理。“不要深究微星公司是谁办地。关键是看这个公司地所作所为。”

“我们在家用电器方面,已经占据着国内市场高档商品第一的地位。外国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在我们地竞争之下。市场份额已经日见减少。而我们在零部件地采购上一直坚持着国产化。也带动相关配套厂家地发展。

在晶圆制造方面,无论是外观尺寸和制程(线宽)来讲,都是国内最先进的。目前我们已经跟国内数家国营工厂进行相关的合作。而我们往往是白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整个产业发展起来。中国地半导体产业才能发展起来。一个公司地力量是有限地。对比一下,今年我国几家合资厂。引进无一不是国外淘汰的技术,因为发达国家是没有那么好心,他们始终提防着中国人地技术进步。即使如此。国人还当成了宝。

而在IC设计方面,我们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在过去两年多以来,我们支持着中**事装备地更新换代,在雷达、导弹、电子对抗和军事通讯方面,往往都装备有我们生产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可以用来证明我们微星公司致力于民族产业的志向。而这些就是花高价,从国外买不来地,这是国家利益。

我们目前正在和中科院合力包括邮电部相关研究所,正在努力进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地攻关,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预计明年将会在进度上有重大积极变化。正如刚才在电影中出现的,将来个人通讯将更加便捷。而这将会为我国减少巨额地系统引进费用,而相关设备厂也将因为我们的成果而受益,这将是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的动力。

我们还在中科院设立一个‘长江学者计划”每年无偿拿出一千万元,支持国家的基础研究。”李思明站在台上侃侃而谈,事实上,他是实话实说而已。

“请问您的工资是多少?”有学生直接问了这个问题。

“我一分钱不拿!”李思明直截了当地回答,用半是骄傲半是自嘲的口吻道。“因为我的工作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他心说,我是幕后老板,谁给我付钱?只是这话不能说得太明白,那些中关村的创业家们,也无不人人头上挂着顶“红帽子”,打着“全民所有”或者“集体所有”的招牌。当然个体户除外。

总的来说。李思明这次北大之行给北大人的感觉是雄心勃勃,而且有些自高自大,再加上点幽默风趣。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关心他早年成为北大教授的那段经历感兴趣,以及他在美丽国好莱坞的辉煌经历和八面威风,不厌其烦地追问他在美丽国的经历和对美丽国的观感,仿佛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而不是对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太感兴趣。李思明很郁闷。

至于微星公司,那不过是一个远在深圳的外资公司而已,在没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让人们看到实打实的成果之前。是没有人相信你的理念和雄心壮志。在当时北京的高校区内,中关村自1980年以来的蓬蓬勃勃,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而深圳只不过是一个暴发户而已,没技术没文化没品味,连深圳大学也是新建不久的。

不过,他也不算是无功而返,因为微星公司已经进入了北大师生的视野,埋下了一颗种子。终究会发芽成长,并长成参天大树。

北大校方却看得很远,他们和微星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效仿中科院,在微星公司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利用微星公司先进的工艺技术条件,培养自己的人才。只是到底为谁培养还说不定呢!

而李思明带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转战清华、北邮,然后又赴上海,宣扬自己的人才理念。推销着微星公司,搜刮人才。

他早已有了一个支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