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班门弄斧(1 / 2)

 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

这是西方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但是这也只能代表今天的一部分人,早期历史中无数历史评论和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资本的种种“原罪”。西方国家商业化或者工业化的时期开始的最早,慈善活动也并非一日之功。而后来西方国家遗产税的开征,让富人们在让后代继承遗产的同时,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税金,而相关法律又有慈善捐款可以抵税的鼓励措施,让富人们在享受减税的好处之时,又可以博得“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是现代的西方,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为所有的西方富人们都比我们中国富人伟大。

当代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起初刚富起来的人,心里还很害怕“露富”,一些人主动将自己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捐出,这不是出于慈善的胸怀,而是“花钱消灾”。在80年代末,深圳蛇口曾举行了一场轰动一时并且麻烦不断的“青年德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焦点之一就是对个体户办公益事业的看法问题。“青年德育专家”认为“有许多个体户把收入的很大部分献给了国家,办了公益事业”,这种精神与做法应大力提倡。而蛇口青年则认为在“左”的阴影徘徊下的变不应赞扬,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些个体户这种举动并非出自自愿,而是对‘左’的思想心有余悸的表示,个体户在赚钱地同时。已经为国家作了贡献”。“个体户只有理直气壮地将劳动所得揣入腰包,才能使

事情到此,就有了顺理成章的结局了,铺天盖地的舆论谴责力量让那位沽名钓誉者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公司地业务完全停顿。谁还敢喝他地保健品?汽车被不速之客给轧破。就是他家里地大门口也被人画上了个大乌龟,质监局上门查封设备。税务局上门来查有没有偷税漏税。总之只能宣布破产。这位老板哀叹:“我好不容易人品爆发,吐血捐了一万块。怎么就捐给了李思明这位超级大富豪?这不是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个人生前无论他是多么的荣耀,拥有多么巨大地财富,其实在他死亡之后,也不会比别人多占一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使多一些陪葬品,也只能便宜了盗墓贼,弄不好被人掘了墓,弄得尸横遍野。而如果能在生前将自己地财富捐出,让贫困者掌握生存的技巧,让失学者重新拿起书本,让更多地人因为你而获益,那才是永生!

对于李思明及他的创业伙伴来说,这50亿只不过是一个来会更多。在保证自己事业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红,他们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当中。他们这些行为,让那些即使是对李思明这样的巨富曾经表示不屑的人,也不得不表示钦佩,这也是李思明希望能够以身作则的,从而对这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这引起了社会对于有钱人的财富进行了讨论,这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能看到有钱人出点血,看着心情也舒坦了不少不是?而那些从来就“一毛不拨”的有钱人,就很郁闷了: